自2019年開始,原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能力大賽并入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序列,改稱為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受到各地、各職業院校、廣大教師的廣泛關注。
教師積極參加教學能力大賽的原因,既有個人成長的需要,也與大多數學校為了爭取榮譽出臺了相應激勵措施有關。從教師角度來看,在教師參與教學能力大賽的實踐中,參賽教師普遍受益、專業成長加快,并逐漸形成一種共識,即競賽方式,特別是教師自己參加競賽,是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舉措。在參加了教學能力大賽之后,大多數參賽教師感到收獲很大,甚至是提升相當大。有教師說,準備大賽半年時間里自己的專業素養成長超過了過去許多年。教師們普遍認為,誰參賽、誰受益、誰進步。從學校角度來看,由于2019年國家“雙高計劃”建設申報中,把包括教學能力大賽在內的國家級各項大賽獲獎作為一項硬核條件,列入9項標志性成果之中,使得教學能力大賽格外受到高職院校的重視。初步統計,2019年河南省高職教學能力大賽全省分配參賽名額447個,報名參賽246組選手;2020年全省分配參賽名額464個,報名參賽275組選手,較上年增加11.79%;2021年全省分配參賽名額491個,報名參賽大幅上升到393組選手,較上年上升了42.91%,可謂空前火爆。
在“崗課賽證”綜合育人的政策引導下,各學校、廣大教師希望通過參加大賽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同時,力爭取得優異成績保持“雙高計劃”學校建設優勢或下一步能夠進入“雙高計劃”學校取得先發優勢的做法值得充分肯定。但是,其中也逐漸暴露出了一些問題,越來越多的專任教師,尤其是骨干優秀教師全力參與競賽準備,開始影響日常教學活動的開展,而且這種現象有愈演愈烈的趨向,不得不引起各省級教育部門、各學校的關注,也到了必須采取相應措施、遏制住這種狀況繼續蔓延下去的時候,絕對不能為了參加大賽而影響教學質量,影響人才培養質量。
第一,省級教育部門應主動作為。
首先,要對各職業院校參加教學能力大賽提出要求,把握好教學能力大賽與日常教學的關系。職業教育作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堅持教育屬性,把培養技術技能人才作為首要任務,這就要求各職業院校應當樹立“教學中心”理念,把教學工作作為學校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學校教學質量的提升,來自于全體教師專業素質的提升。誠然,參與教學能力大賽是提升教師素質的強有力舉措。但是,教學領域、課堂上、實習實訓場所才是教師工作的主戰場。當一所學校的大部分教師都去準備參加大賽,而忽視了日常教學活動的正常組織,乃至在教學活動中敷衍了事時,就必須引起各學校的關注和重視,必須采取相應舉措,科學、合理地處理好教學能力大賽與日常教學的關系。
其次,作為主辦單位,省級大賽應當合理設計大賽各個環節,包括合理安排舉辦省級大賽的時間等環節。省級大賽文件的發文時間過早,則學校過早地投入準備,影響日常教學的時間就長;發文時間晚了,學校和教師的準備時間不足,不能有效地促進教師成長。還應當調節好省賽舉辦時間與暑假放假以及舉辦國賽的時間間隔,可以通過適當增減各學校參加省級大賽的名額的辦法,鼓勵先進、激勵落后。
第二,高職學校是教師參與教學能力大賽的主導。
學校是廣大教師實施教學活動的場所,必須采取一系列措施,堅持系統觀念,以系統方法全局性謀劃學校教學競賽活動,降低教學能力大賽對日常教學活動的影響。
首先,要制定學校教學能力大賽的中長期規劃。學校要長期、全面規劃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合理安排、積極動員全體教師參加校級競賽。通過科學設計,制定適應本校實際情況的校級教學競賽規劃和實施方案,分年度實現全員參與,提高全體教師的專業素質。特別應注意降低教學競賽對日常教學活動的影響,形成富有職業教育類型特色的全面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的良好局面,推動教育教學質量提升。
其次,要提升參賽質量。舉辦教學能力大賽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參加教學能力大賽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學校應組織參賽教師按照《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方案》要求進行培訓,促進教師教學能力全面提升。通過賽前培訓,明確競賽規范要求,按照競賽方案要求參加競賽,比如不得泄露學校、教師信息等,避免在花了半年時間備賽后,剛一參加省賽就因泄露信息而“一票否決”。學校在安排學校競賽,特別是推薦教師參加省級競賽的時候,要合理安排不同專業、不同年齡、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采取梯隊、分層等方式參加省級競賽,能夠在更大范圍、在教師成長的不同階段鍛煉教師,全面促進教師成長,也能夠有效降低參加省賽對日常教學的影響。參加學校競賽和省賽后,學校應組織總結、研討,分享參賽成果,努力實現促進全體教師共同提高的目標。這才是舉辦和參加教學能力大賽的“初心”。
第三,廣大教師是參與教學能力大賽的主體。
舉辦教學能力大賽的目的是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教師參賽的目標也應當是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
首先,參賽教師要在思想上明確參加教學能力大賽的目的和意義,參賽重在提升,是為了給做好教學本職工作增值賦能,而不應過分強調錦標主義,獲獎只是參加大賽的副產品。
其次,參賽教師要注重平時積累。不斷持續學習是教師的天職。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當把學習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最新的國家職業教育政策、國家和教育部出臺的職業教育有關文件等作為日常學習的重要內容。這些看似離自己比較遠、容易忽視的學習內容,是教學能力大賽主辦者首先要落實在教育教學中的重點內容。
再其次,要在教學上深入探尋教學規律,持續進行教學方法改革,落實好“崗課賽證”綜合育人。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普遍開展項目教學、情境教學、模塊化教學。應探索“雙元結構教師小組”教師教學模式,教師分工協作實施模塊化教學,促進校企“雙元”育人。
第四,教學能力大賽是一項系統工程。
首先,省級教育部門應站在職業教育工作全局,不僅僅就大賽論大賽,應系統性安排省級教學能力大賽相關各項活動,全面提升賽事質量。可以適當調整省賽的比賽內容和競賽方式等,如果能將專業一組、二組的競賽分組,改為按照教育部《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中的專業類來進行競賽分組,將更有利于促進相同專業之間的比較交流、相互借鑒,更有利于評判環節的公平。
其次,要強化賽前培訓,實踐表明,教師培訓績效較高的是與專業教學活動相匹配的定向培訓活動。在教學能力大賽之前進行教師賽前培訓,是提升教師素養的高績效培訓。
再其次,要加強賽中各項事務的服務與管理,促進交流提高。要對競賽事務進行督導,提高競賽仲裁、監督水平,促進競賽更加公平。
最后,在賽后進行大賽成果轉化,最大限度實現大賽成果資源共享。加強教學競賽理論與實踐研究,舉辦競賽研討會,總結經驗,查找問題,改進賽事,提升質量。
(作者史文生 單位系河南省教育廳職成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