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高計劃”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雙高計劃”的啟動,從遴選公示的高職院校建設方案和任務書材料,以及當前實施過程中,不難發現許多高職院校有點迷惘,存在著對 “雙高計劃”的認識偏差、職業教育類型特色體現不明顯、高職教育的高等屬性被忽視等問題。
(一)對高職教育“雙高計劃”的認識存在偏差
“雙高計劃”與國家示范校、骨干校建設項目有顯著的區別。國家示范校、骨干校建設項目的共同特點是選擇幾個重點專業作為建設載體,加上學校個別自選子項目,作為整個項目的建設內容,對高職院校整體來說,僅僅是幾個“點”上的建設。而“雙高計劃”包括“一加強、四打造、五提升”等10方面的建設任務,旨在全面推進高職院校內涵建設,是“面”上的建設項目,也就是說“雙高計劃”標志著高職教育進入了從“點”到“面”,全面推進內涵建設的新階段。而許多高職院校仍然受到“點”建設思維的影響,沒有從全面提升內涵建設,實現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高度”去設計建設方案。同時,這些院校普遍缺乏“研”的意識,走的還是“產學”結合的老路,而非“產學研”結合之路。對體制機制創新的探索,仍然停留在計劃經濟思維下校企合作構架的構建上,沒有根據市場運行機制,以利益為基礎,尋找“共贏點”。
(二)職業教育類型特色體現不明顯
職業教育的類型特色體現在自身的教育理念、辦學模式、專業定位、課程體系、課堂模式、評價方式等方面,但在“雙高計劃”建設方案中體現得明顯不足。職業教育更應該給學生提供接受多種形式教育的機會,提供條條大道通羅馬的發展之路,而現狀是忽視了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求,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單一,課程體系缺乏選擇性,幾乎用同一把尺子來對待所有學生?!扒R幻妗爆F象嚴重,行業性的高職院校與區域性的高職院校,同一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等也都差異甚微,缺乏各自的特色,這樣培養出來的畢業生也就很難適應不同行業、不同地域、不同用人單位的多元需求。
(三)高職教育的高等屬性被忽視
高職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得以確立, 但出現了另一種傾向,表現為恐“高”癥[3],最好不提專業教育,盡量削減理論基礎課程,只注重對崗位“硬”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對學生專業知識、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團隊合作精神、人際交往能力和面對挫折的承受能力等“軟”技能及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人才培養帶有“工具化”傾向。只重視育人功能,而忽視技術開發和社會服務功能,表現在“雙高計劃”建設方案中對這方面要求不高。
二、“雙高計劃”進入提“質”新階段
“雙高計劃”建設啟動,標志著我國高職教育由項目建設進入到院校建設這一新階段,要求高職院校積極探索需求導向的辦學模式,深化產教融合,實現“雙高計劃”建設目標。即高職院校辦學要堅持需求導向,服務區域產業轉型發展,要開放共享辦學,走好產教融合之路?!半p高計劃”建設的落腳點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因此,高職教育的發展不再是“量”的擴張和個別項目的建設階段,已進入提升“質”的新階段。
新階段高職教育的發展,主題是全面深化內涵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載體是高水平的高職院校和專業群建設,通過高水平院校的推廣,舞動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龍頭,引領帶動高職教育高水平建設、高質量發展,培養千萬計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成為支撐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和服務國家戰略的重要力量。推進新階段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必須要密切聯系行業企業,直接服務實體經濟發展,這是高職教育的鮮明特色,也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高職教育要適應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必須提質升級。具體來說,一是要更加重視中高端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加大技術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比重;二是要把更多的資源配置和工作重心轉移到內涵建設上來,大力促進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著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三是要加大技術研發力度,聚焦提升社會貢獻度,實現大量的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三、“雙高計劃”建設的重點與路徑選擇
“雙高計劃”建設要求高職院校深化體制機制綜合改革,優化專業結構,全面加強優勢特色專業(群)建設,加快教育信息化(數字化)步伐,拓展國際化辦學,提高綜合辦學實力,提高社會服務貢獻度,提升黨建與校園文化建設水平。建設的成效體現在:服務行業(區域)水平高、開放辦學水平高、教學改革與創新水平高、辦學綜合水平高、黨建與校園文化建設水平高,等等。重點建設內容可以概況為“一主線、兩高地、三平臺”。
1.堅持“產教融合”為主線,勇當高職類型教育改革探索者
“雙高計劃”中明確提出:“創新高等職業教育與產業融合發展的運行模式,精準對接區域人才需求,提升高職院校服務產業轉型升級的能力,推動高職院校和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為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提供有力支撐。”如何破解深化產教融合的難題?一方面要尊重教育規律,另一方面要尊重產業發展規律,推進教育與產業互動發展。要充分利用市場主導機制,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強調開放共享辦學。既要主動出擊,開放辦學;又要發揮自身優勢、發揮好政府統籌推動作用,提升服務社會能力,找到校企“共贏”點,與企業開展廣泛合作。
(1)遵循“共謀、共建、共享、共管、共贏”原則,共建“互融共生”校企命運共同體。充分發揮校企各自優勢,利用市場運行機制,通過共建高水平產教融合實踐教學基地,共育高質量人才;通過共建產教融合創新平臺,開展智能制造、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開發,實現互利共贏。
(2)專業建設對接產業發展,校企合力協同育人。成立專業發展指導委員會,共同制定專業發展規劃、提出專業設置建議等,實現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對接,校企協同培養社會急需的專業人才。
(3)建立產業技術進步驅動課程改革機制。及時將新技術、新模式、新標準轉化為教學內容,提高課程改革對技術進步的響應速度,不斷優化課程資源供給。
2.聚焦人才培養和技術服務“雙高地”建設,當好區域產業升級推進者
“雙高計劃”中明確指出:“要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改革,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加強學生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培養,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同時也指出,“對接科技發展趨勢,以技術技能積累為紐帶,建設集人才培養、團隊建設、技術服務于一體,資源共享、機制靈活、產出高效的人才培養與技術創新平臺”。人才培養高地建設應把專業群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形成服務優勢,并以技術研發服務為平臺,積極打造技術技能創新服務高地,充分體現高職教育的高等性。
(1)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當好卓越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開拓者?!半p高計劃”建設要圍繞區域中某一支柱產業(集群)的產業鏈或某一技術(或服務)領域,以學校優勢或特色專業為核心,按行業基礎、產業(集群)基礎、技術基礎相同(相近)原則,充分融合相關專業,形成專業集群。
(2)打造技術技能創新服務高地,當好中小企業技術改造加速器。高職院校應聚焦技術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開展超前先發技術預測,部署具有重大產業變革前景的顛覆性技術研究。
一是聚焦區域發展戰略需求,組織、引導和推動技術服務團隊,開展高水平技術服務創新,與行業的領先企業聯合攻關,開展產品研發、工藝開發、技術推廣。
二是積極建立技術服務創新與成果轉化特區,創新和引領技術服務運行機制體制改革實踐,以人員聘用、考核評價、收入分配等制度創新為切入點,理清校內各學院之間、現有基地和平臺之間以及與外部機構之間的關系,建立以項目需求為導向的資源協調機制,形成符合自身發展的技術創新成果轉移模式,推動專業教學緊跟新技術的發展方向,構建教學與技術服務共生共榮的發展模式。
三是打造對接國際技術前沿的技術技能創新服務載體,建成智能制造技術與人才的資源集聚高地。
3.完善“三個平臺”建設,當好引領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排頭兵
(1)完善“四有三能”教師培養平臺建設。“雙高計劃”中指出,“以四有標準打造數量充足、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高水平雙師隊伍”。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培養適應新時代高職教育要求的“四有三能”教師隊伍,打造一批具有教育教學改革創新能力的教學團隊。
一是塑造優良師德師風,建立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健全完善師德師風建設機構和制度,成立師德建設委員會,加強教師價值引領和思想政治工作,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二是建立適應現代高職教育發展要求,具備理論課程教學能力、實踐教學指導能力及與企業合作開展技術服務能力的“三能”型教師培養體系。健全“校企聯合培養、互聘互用、專業教師定期下企業實踐、新教師校內實訓基地錘煉、聯合培養訪問工程師(學者)、職業資格證書和技能等級證書培訓、校企共建培養基地和工作站、專業教師企業兼職”等制度,實施教師海外研修訪學計劃、創新教學團隊建設等,創新高水平教師培養機制,培養一批既能勝任理論教學、又能勝任實踐教學、還能與企業合作開展應用研究的“三能”教師。
三是引進培育高層次人才隊伍,實施工程院士領銜的領軍人才培育工程、大師名匠培育計劃,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分類引進行業領軍人才、教學名師、技能大師、博士等高層次人才,建成國家、省、校三級名師梯隊。
(2)完善“雙輪驅動”服務社會平臺建設。高職院校要對接產業升級和新技術發展,以及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積極搭建社會培訓和技術服務“雙輪驅動”平臺。
一是推進新技術應用、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創新推廣服務,提升社會培訓質量。職業教育師資采取“量體裁衣”式精準培訓,推行校本培訓、送教上門等手段,實行理論學習、案例研究、返崗實踐、跟崗訪學和技能訓練等多樣化的教學模式,積極采用彈性學習等多種管理方式,以適應不同類型培訓的多樣化需求。推行“互聯網+教育培訓”,探索繼續教育“學分銀行”,對接國家終身教育體系。二是高職院校要以服務行業產業或區域產業發展為己任,致力于強化技術服務,積極開展“立地式”技術服務?!傲⒌厥健奔夹g服務包含三個層面:立足本區域,為區域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滿足區域或行業企業的轉型發展、創新驅動等需求;立足開發服務,為區域或行業企業提供技術開發、產品開發、成果轉化、項目策劃等技術服務,建立能為區域或行業企業發展提供技術研發服務的機構,提升高職院校自身的“高度”和產教融合的“寬度”;立足以研促教,即高職院校的教師參與“立地式”技術服務,以老帶新,發揮團隊作用,不斷提升自身的研發水平,使產學研結合平臺成為教師發展中心,教師在進行技術服務的同時,不能摒棄自身的育人宗旨,產學研結合體平臺的最終目的是反哺教學,技術服務要落實到教學各個環節,指導學生完成畢業設計,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3)完善國際合作與交流發展平臺。深化“引進來—本土化—走出去”國際化辦學模式,即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吸收、融合、創新,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職教育本土化專業標準和教學資源,服務“一帶一路”,拓展國際教育服務平臺,聚焦“走出去”,提高中國高職教育國際影響力。
一是引進發達國家優質教育資源,形成多國別、多專業、多模式的中外合作辦學體系,開拓中外合作辦學新項目,擴展中外合作辦學新模式,實現學生“不出國門”就能享受“實質同效”的海外職業教育資源。二是對接國際標準,形成一批國際認可的“本土化”國際互認的專業標準和教學資源。三是拓展國際服務平臺,構建多方共建“絲路學院”模式,協同中國文化和國際教育交流中心合作平臺。
“雙高計劃”建設需要我們牢牢把握好新時代特征、職業教育類型特性、高等教育層次屬性,明晰面臨的新挑戰、新要求、新任務,積極主動地融入我國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建成一批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高水平專業,推動高職教育發展再上新臺階,為世界職業教育提供中國方案。(丁金昌 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