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浙江省舟山職業技術學校“服務強校”戰略實踐
服務地方,是學校綜合實力的展現,也是學校擔當精神的體現。
作為地區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基地,浙江省舟山職業技術學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堅持把人才培養和事業發展放在配合國家重大戰略、深化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時代大坐標中謀劃,不僅走出了一條“以服務助地區發展,以服務強自身發展”的產教融合新路徑,更生動詮釋了一所“中職名校”的底氣、一名“舟”中奮楫者的朝氣。
產教同舟 全力以“復”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為我國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有力有序推動復工復產是對沖疫情影響的重要著力點。
面對舟山企業因員工返崗率低、招工難等問題無法順利復工復產的困境,舟山職業技術學校關鍵時刻顯擔當,第一時間響應市政府部門和教育部門號召,迅速行動起來;第一時間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就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和助力企業復工復產等問題進行研討;第一時間出臺《師生助力企業復工復產工作實施方案》,組織發動學生開展頂崗實習;第一時間召開專項工作視頻會議,進行全面細致的部署……一系列工作精準、有序、扎實、高效,充分彰顯出學校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學校高度重視疫情的防控,一方面主動對接企業,精細校企責任,“點對點”做好聯防聯控機制,并特別簽訂了《頂崗實習補充協議》,細致安排實習學生上崗時間和實習內容,保證學生頂崗實習期間的安全防護;另一方面,充分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建立實習生復工復產管理跟蹤網絡,運用班級“釘釘”群平臺,落實實習學生“一碼一表一報”,實行“日報告”“零報告”制度,全面掌握學生實習地點、工作生活環境、疫情防護措施等情況,確保學生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與此同時,學校積極探索“化危為機”的方式方法,兼顧企業與學生雙方需求,尋求合作共贏的契機,通過連線合作企業,明確企業用工需要,結合學生的就業意向和技術專長,本著自愿原則,合理組織學生流向特定的企業開展頂崗實習和技術服務。疫情防控期間,學校共組織近百名學生參與復工復產,服務浙江華業塑料機械有限公司、舟山久意達機械有限公司、舟山萬邦永躍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舟山市眾恒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浙江斯貝爾紡機科技有限公司等28家企業,既有效緩解了企業的用工難問題,也為學生拓寬了就業渠道。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舟山的復工復產開始“加速跑”。
對此,自疫情發生以來,一直靠前指揮的舟山職業技術學校黨委書記、校長李增蔚信心十足地表示,學校將“慎終如始,全力以‘復’”,遵循舟山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兼顧學生個人疫情防護和企業用工需要,科學安排實習學生上崗時間和實習內容,推動復工復產走深走實,助力舟山群島新區發展行穩致遠。
產教對接 與區同“興”
舟山群島新區是我國首個以發展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國家級別新區,眾多國家級別戰略、平臺和項目的集聚,讓這里成為改革開放的一方熱土。
舟山職業技術學校堅持以戰略自覺服務新區發展,不斷優化專業設置,精準對接新區規劃與產業對人才的需求。
經過科學系統的整合、拓展、提升,學校逐步形成了以石化綠色維保、船舶與海洋工程平臺修造、臨港智能制造、港口特種車輛四大專業群為主體,數字商貿、旅游健康服務兩大專業群為補充的六大專業群,并緊跟新區產業發展重點建設石化綠色維保、船體建造與修理、智能制造線構建與維護、港口特種車輛修理等八大技師專業。
在此基礎上,學校進一步聚合辦學資源,推動產教對接,成立了港口學院,經過多輪深度調研,完成人才需求分析報告和專業調整方案,“軟硬”兼施,創新構建“政校企行”四方聯盟共育人的產教融合模式,獲評浙江省“三名工程”優秀典型案例;針對舟山綠色石化重大項目建設,特別籌備了石化學院,整合、構建石化專業群知識域,提供跨項目、跨專業的學習活動,不斷擴展、豐富人才培養內容。
為了更好地滿足舟山企業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學校積極探索學部制改革,參照美國職業教育的“職業束”理念,將學校現有專業根據行業特性和發展趨勢整合成海洋工程部、港口機電部、港口物流部和海洋旅游部4個系部,打破專業壁壘,讓學生在掌握與既定職業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能了解相同領域的寬泛的、遷移性更高的行業技能。此舉受到企業和學生的廣泛歡迎,成為學校人才培養的金字招牌。
學校還對校內實訓基地進行全面梳理,重點建設產學一體的實訓場所,按需添置和更新實驗實訓設備,把教學實訓設備與生產、經營、培訓、技術開發、技能鑒定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教學實訓設備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與區同“興”。
值得一提的是,學校堅持以自我突破服務新區發展,面向城市發展和運行的需求推出“四大戰略”,為區域經濟的轉型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其中,“鄉村振興戰略”,通過組織教師送教送培、為海島企業開展電子商務培訓等,助力海島脫貧致富;“軍民融合發展戰略”,通過與6家駐舟師以上單位合作,為駐舟部隊提供各類技術服務及技能培訓,并借力部隊資源對學生開展國防教育;“新區建設戰略”,通過組建技術服務隊,與企業合作獲得兩項實用新型專利,為小微企業解決技術難題18項,與市技能大師聯手完成技術革新3項,開展社會培訓超萬人;“輻射引領戰略”,則通過選派教學骨干、專業負責人對區域職業教育進行支援,對四川達州職教進行對口幫扶,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肯定。
產教融合 育才“藍海”
“只要藍領人才的含金量足夠,就是金領人才。”李增蔚校長如是說,彰顯出舟山職業技術學校在人才培養上的底氣與底蘊。
一直以來,學校始終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產教融合”為路徑,全力培養“德能并舉”,集“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多崗位適應能力、現場組織管理能力和傳藝帶徒能力”為一體的技術技能人才。
新時代,舟山群島新區的強勢崛起,讓學校的人才培養進入了一個全力拓展“產教融合”廣度和深度的新階段。學校以“全面提升服務能級”為導向,進一步提出“多重導向”職業教育理念,注重學生的技能技術發展,更注重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開掘出一片育才“藍海”。
學校創新提出“藍金領”的人才培養理念,以“品德優良、人文扎實、技能精湛、身心健康”等“藍領”人才核心素養為基本,以“一專多能、創新創造、國際視野、終身學習”等“金領”人才核心素養為進階,積極推行分層化、差異化的職業教育理念。
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學校一手抓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一手抓學生職業軟技能的開發,如溝通技巧、與人合作、時間管理、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等;“雙軌并進”貫穿于課堂教學、校園生活和企業實踐等教育教學全過程,讓學生不斷地發展自身的軟技能,在越來越開放的國際職場中具備競爭力。
此外,學校高度關注學生個體差異,通過環境育人、情感育人、管理育人、活動育人“四育人”系列活動,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優質就業、創新創業、技能提升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
畢業生初次就業率99.58%,考證率達到全部,專業對口率86.95%。全省單招單考,袁雨孜同學考出290分的好成績(滿分300);忻薈羽、劉欣雨兒、徐彬哲等6名學生進入全省前50名;26名學生考分都在250分以上,專業成績位居全省前列。
2018年,由舟山職校為主力的舟山隊在“面向人人”競賽中,一舉斬獲電氣控制電路安裝與調試冠軍,總成績為全省第二名。
2019年,舟山職校學生獲得國家級別獎項4個,省級獎項48個,市級獎項21個。
此外,學校還積極承辦浙江省中職學校職業能力大賽部分賽項、“面向人人”語數英賽項競賽(舟山賽區)及舟山市2019年自動化與工業機器人新技術應用論壇等,在向行業輸送高技能人才的同時,積極總結技能大賽的經驗,將競賽內容、規則和評價標準融入課程建設,使專業教學更加貼近實際的工作任務要求,推進“行動導向教學”,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掌握精湛技術的行業后備軍。
以夢想為岸、以服務為帆、以奮斗為槳,新時代東風浩蕩,舟山職業技術學校正以鳳鳴朝陽之態,向著“建成以高技能人才培養為主體,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社會需求相適應,融人才培養與評價、就業與服務、公共實訓與交流服務、企業技術創新服務、絕技絕藝傳承于一體的國家示范性或國家重點技師學院”的目標破浪前行。(謝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