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新課標下教師專業發展要求,長興教師進修學院聯合高等教育出版社于5月13日至15日,組織長興縣中小學美術教師單元整體教學能力提升90學分中級培訓班35名學員赴平湖、杭州開展觀摩研修。本次培訓采用跨區域研修模式,通過“實地觀摩+課例研討+專家指導”三維聯動,重點圍繞本土資源課程轉化與非遺文化傳承創新兩大主題展開,有效促進了參訓教師從傳統技能傳授向文化理解與課程開發能力的專業提升。
案例展示:本土文化資源的教學轉化實踐
在浙江省平湖師范學校附屬小學的示范課例觀摩中,三位教師圍繞平湖標志
性文化地標“報本塔”展開創新教學:陳璐老師的《古塔溯源》一課,通過“初探尋—識塔韻—我來修”三環節,引導學生理解古塔建筑價值與文化內涵,體驗考古與修復的樂趣;陳詩潔老師的《紋韻探珍》一課,帶領學生提取古塔紋樣設計文創產品,實現傳統紋樣的當代轉化;何迪怡的《塔影傳鄉》一課,運用“即夢AI”軟件創作古塔IP形象,探索數字化傳播新路徑。通過觀摩“報本塔”系列課例,學員們了解了“文化溯源—元素提取—現代轉化”的三階教學設計方法。
專家把脈:指向核心素養的教學建議
課后研討環節,浙江省美術特級教師朱國華指出:教學需精準把握文化元素
提取的典型性;平湖市教師進修學校美術教研員趙永華對比分析了傳統技能傳授與文化理解教學的差異;浙派名師長興縣第八小學副校長梁世偉充分肯定了“讓靜態文化資源煥發教育生命力”的實踐操作;嘉興市學科帶頭人東湖小學鐘葉紅提出“以問題驅動學生深度體驗”的操作建議。四位專家的教學把脈為學員們進一步明確本土資源課程轉化設計提供了方法論指導。
成果觀摩:從課堂到博物館的實踐延伸
在平湖市東湖中學,學員們深入考察省級非遺“西瓜燈雕刻”“喜印制作”等特色課程。學生在瓜皮上雕琢山水花鳥的精湛技藝,以及傳統紋樣與現代設計融合的印章藝術,展現了非遺文化的創新轉化,為參訓學員提供了傳統文化進課堂的鮮活案例。
接著,學員們到平湖市博物館觀摩平師附小“自然童心·博物附小”美育成果展。展覽涵蓋集團三校美育教師團隊引領同學們對話自然、對話世界,創作的近400件藝術作品,呈現學校通過項目化學習提升學生藝術素養的成果。
行程最后一站,學員們赴杭州市求知小學觀摩傳統工藝與校園美育融合的校園博物館“片廬”。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錦灰堆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校黨總支副書記趙士華作《古陶瓷標本校園博物館的美育》講座,系統介紹了“將博物館資源轉化為課程資源”的創新實踐模式,為校園美育特色建設提供了新思路。隨后,學員們實地參觀了館中陳列的古瓷片、畫像石、瓦當,師生創作的扎染、堆拓的文創產品等。最后學員們體驗了古陶瓷紋樣拓片書簽制作,親身感受傳統工藝與現代美育的融合魅力。
此次培訓,學員們深刻體會到跨區域研修對美育創新的推動作用,有效提升參訓學員師的文化理解力與教學創新力。來自長興一小的馬雯燁老師表示:“此次精彩的課例展示讓我學習到了將地標建筑轉化為課程資源的系統方法,特別是AI古塔IP創作環節,為傳統文化注入了數字生命力。”(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