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晚,安吉縣社區教育學院遞鋪分院組織開展非遺茶果子制作培訓,邀請了非遺茶果子推廣者馮禮老師授課,來自轄區內各個村、社區的65位學員參加了本次培訓。
茶果子起源于唐朝,當時飲茶之風盛行,人們在品茗時開始搭配食用一些糕點,這種糕點被稱為果子。到了宋代,茶果子的發展達到高峰,它不僅是食物,更是一種生活儀式、文化傳承和詩意詮釋。在制作過程中,可以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以花果植物為制作原型,用揉、捏、壓、推、剪、疊等手法,將手中的面團塑造成各式各樣的形狀,如制作成花朵形狀等。制作時要像對待藝術品一樣細心操作,每顆茶果子都能充滿獨特個性與魅力。為了讓廣大學員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接觸非遺茶果子,學校特地安排了本次培訓。
當天晚上,馮禮老師主要帶領學員們學習制作了兩款茶果子,分別是“芙蓉花苞”和“桃夭”。學員們看著老師展示的作品,都表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那一個個茶果子栩栩如生,就像一件件藝術品,真不舍得下口。
馮禮老師介紹了需要用到的工具和材料,開始一邊示范一邊指導學員們操作。兩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學員們在一遍遍的嘗試中,終于完成了屬于自己的作品。
學員張露說道:“這個活動真好,我好喜歡啊。茶果子拍照特好看,下次我還要參加。”不少學員都表示舍不得吃,要當藝術品欣賞。
為了滿足廣大學員的需求,學校將于下周六晚上開設第二期非遺茶果子制作培訓,讓廣大市民在非遺傳承間尋味茶果。(何吉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