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創新思路,帶動特色水果產業發展。1988年中學畢業后,傅陳波一直在村里種植水果。到2009年由于椪柑、蜜桔價格嚴重下跌,對于祖祖輩輩以種地為生的老百姓來說,心里沒了著落。憑著一股不服輸的拼勁和敏銳的判斷,當年便帶頭全面投入白枇杷種植,栽培當地太平白枇杷的同時,積極引進寧海白枇杷、貴妃枇杷等優質品種,一方面不斷摸索,一方面多方查閱、購買枇杷種植方面的資料和書籍,并對其他幾戶村民進行技術指導和幫助,在他們的精心管理下,枇杷種植得到了豐收。經過多年的摸爬滾打,憑借著超人的韌勁和勤勞的品質,成為了麗水市枇杷產業的帶頭人,“我是農民出身,我一個人富不算富,我要讓鄉親們一起富起來!”帶著這一夢想,成立了麗水市麗白枇杷產銷專業合作社,不但把自己的白枇杷管好賣好,更是全面帶動了全區的白枇杷發展,合作社也被評為了國家級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社。此外,還通過自己中專期間學到的知識,延伸枇杷產業鏈,提高農民收益。據統計,蓮都區枇杷種植總面積超過8000多畝,其中有近一半的花需要在梳花的過程中被摘除,按照平均每畝摘除75斤計算,蓮都區一年就能產生約60萬斤未被利用的枇杷花,先后前往海寧等地考察學習,發展枇杷深加工產業,合作社建成了枇杷深加工廠,與2021年成立了麗水市蓮都區山禮農產品加工廠,并著手注冊綠谷山禮品牌。通過把枇杷花和枇杷鮮果深加工來增加其附加值,給農戶每畝增收5000元。
作為麗水白枇杷種植的帶頭人,在每年正月期間,更是最忙的時節,顧不上闔家團圓,趕不上跑親訪友,一邊為了全市的苗木移苗事項忙碌;一邊來回在麗水市的幾十個枇杷種植基地之間奔波,幫助他們勘察種植地塊,選擇適種水果勞心勞力。足跡踏遍了整個麗水市各地,為整個麗水市白枇杷行業的蓬勃發展出了一份力。
二、科學管理,打響果鄉太平品牌。自2009年合作社種植的白枇杷榮獲“全國十大優質枇杷”的稱號之后,更是迅速帶動了全鄉枇杷種植產業的發展,使全鄉枇杷種植面積從2012年的400畝增加到了現在的4000多畝,產值二千多萬元。白枇杷由原先的5元一斤一路漲到現在的30元一斤,每畝增收8000到15000元。2012年3月,投資20多萬元建立起麗水市的第一個溫室大棚,大棚內種植的枇杷產量比原來的多了三倍,果質也大大提升。看到受益后村民也開始紛紛效仿,同年其他農戶也搭建了3000多平方米的大棚,并且收入也一直相當可觀,極大的增強了他們的信心。隨著知名度的提升,太平白枇杷引來了全國各地的顧客,銷路直達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成為了麗水白枇杷產業和銷售的領頭羊。2016年開始與省農科院數字學院合作,在兩年期間內數次往返省城、麗水兩地,向農科院專家請教、學習,并把技術帶回農村,還建成全國最先進的白枇杷智能數字化大棚。畝產效益達到6—8萬元。2017年,溫控智能數字化大棚還吸引了中央電視臺《農廣天地》欄目攝制組前來拍攝,央視于9月6日播出了《枇杷棚里住 仙草樹上栽》專題報道。
三、幫富“窮親戚”,攜手共建家園。不論刮風下雨,只要在村里,吃過晚飯后,都會在村里走上一圈,看看各家都有什么需要幫助的事,特別是關于種植方面的技術。日復一日的鄉村工作,總結出了一條樸素的道理:“鄉村的工作不僅要用腦袋想出來,更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腳走,踏踏實實地做出來”。作為全市枇杷種植帶頭人,總是把解決好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中作為頭等大事來做,在自身致富的同時,不忘帶動村里的低收入農戶共同富裕。免費向鄉的低收入農戶提供枇杷苗木,并以不低于市場價回收投產的白枇杷,幫助銷售。此外,在水果種植上每年邀請省、市水果專家對農戶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2021年在蓮都區農合聯的幫助下,成立了蓮都區新型枇杷莊嫁醫院,利用現代化數字平臺更好得幫助農戶進行技術指導。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憑借自己的力量,帶動更多的鄉親們從事枇杷等水果的種植,一起大步走在小康生活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