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甜清是溫州市泰順縣大安鄉下塔村黨支部副書記,也是泰順縣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米塑”代表性傳承人。十幾年來,張甜清默默地堅守和努力,扎根米塑,爭當“非遺提燈人”。他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傳播為己任,致力于米塑的保護傳承與創新弘揚,為泰順縣的非遺文化產業發展注入了蓬勃的生機活力與強大的發展動能。
扎根米塑,爭當“非遺提燈人”
泰順米塑是以蒸熟的米粉團為原料,摻以各種色素,用揉、捏、掐、刻、印等手法,捏制成人物花鳥等不同造型的工藝品,距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2009年,米塑被列入第三批列入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張甜清出生在溫州市泰順縣非遺活態傳承的聚集地大安鄉下塔村,從小就對米塑非常感興趣,這也成為張甜清老師一生的追求。張甜清30歲時,師承溫州市級傳承人包能桃老師,返鄉靜心重拾米塑技藝,他以工匠精神一絲不茍地打磨每件作品。他將工匠的工作態度貫穿于米塑藝術全鏈條,以“慢工出細活”的精神將每件作品雕琢得十全十美,刻苦執著、心靈手巧的他制作出的產品幾乎無可挑剔,制作的米塑大受歡迎,成為了遠近聞名的非遺米塑傳承人。
創新賦能,勇做“匠心筑夢師”
對于米塑,張甜清不止步于精湛的工藝,在傳承傳統米塑工藝的基礎上,他不斷提高,不斷創新,通過“米塑+”的跨界創新融合,對這一項匠心技藝的多元化、市場化進行探索。2021年4月,張甜清用米塑做出微縮版三星堆黃金面具,讓他火速紅遍全國,更拿下了當年的溫州市國際時尚文化產業博覽會文化創意金獎。
他在藝術創作上不斷地摸索,拓展藝術思維和想象力,提高作品表現力。多年來,他以豐富的米塑的表現形式和內容,讓米塑“火”出圈,讓更多人認識并了解米塑技藝。他表示:“我一定要做更多米塑作品,讓更多人看到米塑,更好地去傳承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厚植深耕,競當“基因播種者”
作為“帶薪學徒”制度的受益者,張甜清經常鼓勵年輕學徒拜師學藝。而他自己也通過“帶薪學徒”制度當起了師傅,帶出了6個技術精湛的徒弟,培訓了一批技能熟練的米塑從業人員。此外,他還兼任泰順縣實驗三小等12所學校的非遺米塑課程兼職教師,大力開展非遺文化傳承保護活動,讓更多的人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讓非遺技藝技藝世代相傳。
為了傳承和發揚米塑,張甜清將米塑技藝融合到當下蓬勃發展的文旅體驗產業中,依托“泰順縣張甜清米塑工作室”平臺,開展“米塑傳承人”“匠心少年”等非遺傳承項目,通過“非遺+研學”融合新模式,積極參加泰順縣“三月三”“傳統文化旅游節”“農民豐收節”等節慶旅游活動,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米塑技藝的學習和體驗中,推動非遺傳承發展。項目啟動至今累計舉辦活動180余場,服務人數達30余萬人,間接帶領了低收入農戶與殘疾人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