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山也有一所了不起的大學!”7月15日,常山縣同弓鄉關莊橋村村民鄒忠新自豪地說。鄒忠新口中“了不起的大學”,指的是浙江開放大學常山學院(以下簡稱“常山學院”)。
近年來,常山學院依托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聚焦農村人才隊伍培養,為常山廣大鄉村培養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層次的實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同時為廣大村干部“加油充電”,提升素質,精心育才,可謂碩果累累。
畝產千斤不是夢
7月15日,赤日炎炎似火燒。在常山縣同弓鄉關莊橋村的常山縣田美家庭農場里,農場主鄒忠新正在油茶林里做防旱工作。“每年七八月份,是果實迅速膨大期,每株要均衡施肥,減少落果,促進果實膨大。此外,近期升溫快,高溫高濕的環境易感染真菌病害,需要提前做好砧木(指嫁接繁殖時承受接穗的植株)的管護和病害的防護。”鄒忠新一邊檢查油茶樹一邊說,儼然是一位專家。
在農業種植行業,鄒忠新其實是半路出家。今年51歲的他,在2010年之前一直在外做工地業務。為了更好地照顧家里,前幾年回到家鄉,承包了600余畝土地,種起了水稻和油茶,當起了“種植大戶”。但因為知識、經驗都不夠,2015年,他遇到了事業瓶頸。“水稻種植畝產350公斤左右,油茶每畝產油15公斤左右,產量不高,效益不好,主要是種植、養護方面的技術不到家。”鄒忠新說,2015年秋季,他聽說常山學院開設有園林技術專業,便馬上報名就讀,開始系統學習農業種植知識。
“我主要學習果樹方面的知識,包括油茶、中草藥的種植和管理等。”鄒忠新說,老師上的課很接地氣,結合常山實際,傳授了油茶種植管理技術、新品種推廣經驗、油茶果實采收處理與深加工、油茶低產林改造、油茶新品種培育以及油茶苗圃地套種等方面的技術。“老師教學非常認真,不僅作業認真批改,如果哪節課沒及時趕到,班主任馬上會電話打過來詢問原因。”
專科畢業之后,鄒忠新覺得學的東西很實用,又報名了本科階段的學習。在寫畢業論文的時候,他一時找不到合適的選題,班主任朱圣昌老師建議他寫寫屋頂園藝,并帶他去參觀常山屋頂園藝做得比較好的一些實地案例,讓他了解屋頂園藝并不只有美觀,還能降低能源消耗,產生節能效益以及經濟效益。他實地感受了屋頂園藝的魅力后,反復打磨,終于交出了一篇優秀的畢業論文。
“在常山學院學習的那段時間很充實,碰到種植技術難題都有老師耐心解惑釋疑。”鄒忠新說,經過系統學習,他的水稻田畝產達到了600公斤,油茶每畝產油達到了30公斤,畝產千斤不是夢,走上了綠色農業的致富之路。其間,他先后創辦了田美家庭農場、鄒家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金美中藥材專業合作社,為當地農民樹立了科技創業的榜樣。
從“賣石頭”走向“賣文化”
常山縣青石鎮硯瓦山村的劉中清也是常山學院的一位優秀畢業生,目前他同時經營著中清綠化園林公司和硯瓦山農莊。
1994年,劉中清用積蓄和借款,買了一輛大型貨車,搞起了運輸業。2001年,他又購買了一輛鏟車,繼續把業務做大,進展順利。
硯瓦山村許多人家都是石匠家庭,祖孫幾代靠開采石頭為生。劉中清又把目光瞄準了石頭,開始經營花石生意。2008年,他創辦了中清綠化園林公司,主要承接景觀、園林工程設計。從挖石到全國采石,從賣石頭到賣創意,對原石開采加工、園藝設計、盆景制作等一系列的產業鏈環節進行不斷地創新和突破。
2009年,劉中清利用硯瓦山地理優勢和產業優勢,在048省道與馬車村交界處,籌辦了硯瓦山村第一家農家樂,名叫硯瓦山農莊,總投入資金300多萬元。經過多年努力,公司和農莊都經營得不錯。
隨著市場變化,劉中清發現山水結合的自然之景非常受喜歡,而山石、植物、流水、亭臺、小橋等景觀的存在,增加了院子的美感,讓庭院看起來既充滿自然之趣,又富有生機之感。怎樣打造優質的園林景觀呢?他亟需提高這方面的專業知識。
2014年,劉中清報讀了常山學院的園林技術專業。在這里,他認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又得到了老師的悉心指導。“我們班主任朱圣昌老師經常帶我們去采風。”他說,在東案鄉的田蓬村,他們領略了田蓬村附近三衢石林、黃崗山風景區等自然之美。在芳村鎮古街,他們又感受到了人文之美。
系統地學習了園藝知識之后,劉中清對繼續做大做強花石生意有了底氣,他意識到,要把自己的事業做大,要把硯瓦山自然風景、特色的餐飲與石文化環境融為一體,做出自己的特色。目前,他正積極規劃,準備全面提升中清綠化園林公司石產業、石文化的發展規模和檔次,實現可持續科學發展。同時,經營好特色農家樂,在現有農莊基礎上增加住宿、休閑場所,實現餐飲、住宿、休閑一體式消費經營模式,打響屬于硯瓦山村的優勢品牌。
農民素質提升“加油站”
鄒忠新和劉中清兩位優秀畢業生,從自己的行業里脫穎而出,這是常山學院“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培育工程結出的眾多甜果之一。
常山學院不僅積極開展農民素質培訓,還助力280名“領頭雁”學歷提升。從2019年秋季開始,推出了面向村“兩委”干部的“領雁”人才培養工作,與常山縣委組織部對接,對村“兩委”干部啟動了首輪學歷提升培養工作,招收61名村“兩委”干部入學就讀,全額減免學費。4年來,共招收村“兩委”干部學員280名(已畢業91名),占全縣村“兩委”干部22.67%,其中村黨支部書記42名。
常山學院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持續深化農民大學生培養工作,利用浙江開放大學純農專業招生指標,依托“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深化與縣委組織部聯動,為廣大鄉村培養更多的本土人才。(記者 鄭理致 通訊員 徐功富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