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是與經濟發展聯系緊密的一種教育類型,致力于培養生產和服務一線的技術技能人才,對于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非常重要。作為首批浙江省中職“雙高”建設校,寧波市鄞州職業教育中心學校(以下簡稱“鄞州職教中心”)深入貫徹落實新《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精神,主動對標寧波市產業發展的迫切需求,瞄準智能制造行業及數字經濟等發展時機,通過辦學層次拓展、專業(群)數字化升級、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等途徑,助力技能型社會建設。
文化嵌入治理
加快學校治理能力現代化
樹立文化興校新格局,走高質量示范之路。在我國職業教育邁入提質培優、增值賦能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建設一批高品質的中職學校成為共識,而學校文化是一所學校高品質的集中呈現。在文化建設領域,鄞州職教中心的文化育人轉型起步早、謀劃遠。如今,學校“融”文化已植入學校發展的基因中。匠心與匠技對接,營造文化育人新環境。將勞模精神融入課程、工匠精神滲透教學,引導學生固本鑄魂、修身強技。新校區文化建設一期,“匠心廣場”“匠心之光”主雕塑、“匠心大道”都紛紛落地呈現。
學校建成寧波市首個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非遺傳承文化基地、全民終身學習品牌等,獲得寧波市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一等獎。通過體驗、競技、創業等,融合優秀企業文化進課堂。
緊貼產業布局
推進專業(群)建設智能化
學校密切追蹤區域產業發展,針對地方產業類型和人才規格需求,實施專業評估及動態調整機制,不斷調整專業布局,科學制定專業設置規劃,做優做強裝備制造、現代商貿等優勢專業,開發契合產業發展的新興專業。近年來,學校的專業結構進行了四次調整,增設無人機、增材制造、物聯網、跨境電商、大數據等6個新興專業,淘汰數控維修、軌道交通等與區域產業發展不匹配的專業。學校以每年一次專業論證的“補給”,推動專業建設由“對接服務產業”向“提升產業發展”轉變。
為適應制造強國戰略要求,學校積極尋找專業集群新突破。向外對標區域,圍繞產業鏈和職業崗位群建設專業群;向內凸顯特色,以核心專業為基礎構建專業群。目前,學校以數控和電氣兩大高水平專業為支撐,整合17個專業形成了圍繞區域經濟帶、產業帶和產業集群,適應需求、特色鮮明、效益顯著的智能制造、現代商貿、電子信息、新聞傳播四大專業群。
加速校企協同
推動實踐教學體系立體化
學校構建“成果導向、項目牽引、技能進階”實踐能力培養體系。“雙高”專業群與奧克斯集團、山能無人機等行業領軍企業合作,引入企業真實項目,重組實踐課程,通過在項目實踐中解決問題,驅動專業知識學習,達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使得教學內容緊跟企業的新技術、新標準、新工藝、新設備,學生實踐能力培養與企業崗位能力要求更加吻合。
一是推進“崗課賽證”融合。將崗位技能證書考核大綱與課程教學大綱相銜接,將技能競賽項目引入專業核心課程,提升學生實踐能力。二是積極打造企業級、場景化、共享型學習工場。匯聚行業頭部企業資源,共建產教融合平臺,將企業級環境引入實踐教學條件建設中,打造了“云清智慧仿真實訓基地”等,有效支撐實訓教學和競賽集訓。2023年,學校與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奧克斯空調股份有限公司三方合作成立裝備制造工程師學院,課程由三方共同設定,日常教學更強調項目化學習和情境式教學,企業深度參與其中,強化學生實操技能。
特色項目驅動
實施人才培養結構化
學校堅持“項目驅動、跨界合作”的人才培養機制,打造“校企融通、互聘共培”的“雙師型”結構化團隊,推進以“模塊—項目—任務”為主軸的項目化教學,全面實施學校高水平人才戰略;學校堅持校企合作、雙元培訓,不斷培育教師“雙師”能力,優化隊伍“雙師”結構。近年來,學校以校企共建“雙師雙能”教師流動站為突破口,組建“名師工作室”“骨干教師工作室”“創新型教學團隊”,全面施行“訪問工程師”制度,在為期半年的研修中深入多家企業,開展考察觀摩、技能訓練、專題講解、小組研討、上崗操作和演練,參與產品開發和技術改造等形式的研訓。
近3年,學校有6名教師獲評市名特骨干教師,在全國創新杯說課大賽、全國信息化大賽中先后獲獎10余項,在全國、省市技能大賽中獲得一等獎50余項。葉碧瓊榮獲浙江省第三屆黃炎培職業教育杰出教師獎,三支教師團隊入選寧波市教學創新團隊;數控技術、增材制造技術團隊入選首批浙江省中高職一體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多名教師入選全國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部門委員。
(王亞達 周佳 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