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強則國強,農民富則國富。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這既是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也是對農業發展的新期待新要求。建設農業強國,尤其是建設中國特色農業強國,是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點任務、突破性抓手,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所在。涉農高職院校應深刻領悟二十大報告的精神和建設農業強國的歷史使命,堅持科教融匯、產教融合、多跨融通,發揮鄉村振興人才培養主觀能動,系統性發揮深植地方的特色優勢,持續增強資源集聚能力,激發區域“三農”工作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助力農民農村共同富裕。
強農為基,科教融匯賦能農業新動能
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為農業強國建設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塑造新動能新優勢。涉農高職院校要主動增強科技創新成果與農業深度融合的行動自覺,用先進的科技成果服務農業現代化、用現代生產技術改造傳統農業,更好發揮創新驅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作用,助力區域農業科技創新水平顯著躍升。
勇于開拓辦學機制新路徑。進行探索式改革,適應不同發展階段農業職業教育辦學要求,在體制機制上成為科教融匯先行者。溫州科技職業學院(溫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溫科院”)首創農科院基礎上辦高職機制。高職院校和農科院兩套機構并行共治,在17個實體研究所上創辦15個涉農專業,專業與研究所一體運行,教學與科研相融相長。
勇于開辟農科教一體新賽道。增強鄉村振興戰略整體推進意識,聚焦戰略、凸顯特色,將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區域重點實驗室、協同創新中心等高能級研發創新平臺轉化為“訓研創”一體的實踐實訓平臺,科研專家成為專業帶頭人,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科研項目轉化為學生實訓創業項目,實現教學質量躍遷。
勇于打開產學研結合新格局。圍繞種業、農業“雙強”,持續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構建基礎研究、品種選育、技術推廣組織化科研體系。溫科院立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自主選育水果玉米等新品種64個,獲省科技進步獎等省級獎項14項,三年來外來科研經費近1個億,位列省高職院校前列。
興農為本,產教融合迸發市場主體活力
人才是第一資源,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關鍵靠人。隨著農業現代化、智慧化發展,如何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農業人才,成為涉農高職院校必答的時代考題。涉農高職院校要尊重教育規律、師生成長規律、產業發展規律并能夠科學、合理利用規律,轉變人才培養理念、迭代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人才培養路徑,擴大職業教育內涵,由服務階段學習轉向服務終身學習,打造具有學習力、知識性、創新型特征的人才培養體系。
專業群對接產業鏈,建立系統適應產業振興的專業體系。以“產”為引領,通過產業鏈布局教育鏈,加大數字化融入專業力度,打造“智慧農業+”專業(群),做強符合區域農業人才需求的優勢專業(群)體系,提升對學生的吸引力;以“研”為基礎,通過教育鏈激活創新鏈、創新鏈驅動人才鏈,實施“高職學生導師制”,建設科研導師、競賽導師隊伍,教學與科研雙線耦合,將農業難題作為研究課題,將科研過程轉化為育人過程;以“創”為驅動,通過人才鏈賦能產業鏈,搭建“萌芽期創業工作室—苗圃期專業眾創空間—成長期科創園”三級孵化平臺,開展“在校生—農業創業者—農業企業家”三階段遞進式幫扶,逐步形成以產引教、產教融合、以才促產的良性循環。
新理念融入人才鏈,建立精準適應人才振興的教學體系。隨著農業向“智慧化”全面轉型、農業貫通一二三產的發展趨勢,現代農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趨增強,涉農高職院校需要以“新技術+農業”為取向,將數字技術融入傳統農業類專業,對接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要求,明確區域農業產業特色,持續推進現代科學技術在農業現代化中的創新應用。溫科院培養了具備數字農業前沿知識、掌握現代技術裝備、熟練應用現代營銷推廣方式和手段的“智慧新農匠”,路徑和成效被農業農村部作為典型案例在全國推廣。2022年獲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2項,位列全國高職院校第三。
多平臺賦能教育鏈,建立全面適應鄉村振興的協同體系。通過建立高職“學校辦公司,二級學院運營事業部,專業對接主營業務”的“校院企”一體化的產教直接融合新模式,加速高端要素在農業中的培育、集聚、延伸,讓市場主體和創新主體活力迸發。
富農為要,多跨融通打造多元主體合作大場景
完善區域農業協調機制,加強農業重大戰略、農村關鍵問題專題合作,擴展助力鄉村振興工作合作內容,加強區域涉農職業院校與地方政府、大院名校融通發展是實現涉農高職院校以開放促提升的必由之路,也是涉農高職院校主動融入區域發展的必為之舉。
打造內外聯通多元主體合作大場景。涉農高職院校應通過“一地一院”“一地一策”,實施二級學院對接縣(市、區),共建實體產業研究平臺,形成本土生態環境、農業資源和人文社會多重“正外部性”的疊加效應;創新建設“企業+農戶+高校”股份制合作農場,將先進適用的品種、技術、投入品、裝備導入小農戶,形成條塊交織的立體化組織模式。溫科院通過與6個縣(市、區)共建產業研究院,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發展優勢,因地制宜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讓當地群眾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牽頭成立中國寵物產業職教集團、長三角現代種業技術創新產教聯盟和浙江省現代園藝康養產教聯盟,拓展辦學增值增效空間。
打造全員聯動服務示范推廣新體系。涉農高職院校作為連接高端專業人才與農村全面發展、農業產業提升、農民增收致富的組織,要助力人才下得去、穩得住、帶得動,指導農民用最好、最適宜的技術得到最優的產出構建生態環境。特別是用好科技特派員制度,為農業科技人才打通從實驗室到農田間的雙向通道、從學校到農村的雙重空間提供便利,實現科技和產業融通、科技創新體系與現代產業體系銜接。溫科院近兩輪選派的市級科技特派員占全市下派總數的60%,建立了92支產業服務團隊、45個農業綜合示范基地。
打造助力共同富裕匯智聚策新智庫。三農領域許多重大戰略性問題需要充分發揮智庫的決策支撐作用。涉農高職院校要緊扣區域鄉村全面振興總體要求,凝聚系統內外專業研究力量,建設一批區域急需、特色鮮明、引領發展、層次分明的智庫,形成研究合力。溫科院牽頭建立浙江鄉村振興職業教育研究院、溫州市共同富裕研究中心,全國首創共同富裕觀測點,研究成果多次獲省、市領導批示肯定。
【作者趙降英 為溫州科技職業學院(溫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