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央地互動、區域聯動、政行企校協同的發展機制是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重要方向,省域層面的創新和突破則關系著改革的深度和廣度。回顧近三年,各省份立足區域現實,高站位推進“雙高計劃”,取得了階段性成效。“雙高計劃”首輪建設后半程沖刺之際,如何總結前期經驗,更高質量、更大作為發揮省域作用,形成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省域模式,成為當前思考和行動的關鍵。
在創新實踐中打造中國職教“星鏈”生態
經過三年建設,一些經濟結構優、產業轉型快、改革力度大、導向鮮明的省域正快速成長,并與區域內省份形成強聯動,彰顯區域職教“星群”效應。部分產業發展相對弱、職教底子薄、財力供給不足的省域也最大可能優化資源配置與供給,在優勢產業、特色領域謀求點的突破,實踐成效可圈可點。
豐富制度供給。各省域積極轉化中央政策,將“雙高計劃”作為省域職教創新重大工程列入省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通過建立省級聯席會議制度,針對推進中涉及的人事、財務、資源等深層次制度梗阻,因地制宜出臺保障制度,賦予建設單位更多責任和義務,在試點項目、績效工資、資產配置等方面給予更多的辦學自主權。
推進資源建設。各省域以“試點”“試驗田”等形式全方位推進資源支撐體系建設。24個省份先后出臺產教融合專門文件,立項“產教融合共享型實訓基地”“科教城”“職教園”等重大工程,形成“政府主導+資源整合”“政策推動+企業主導”“政策激勵+院校創新”等功能多樣的區域性高層次平臺。完善高層次人才引培制度,實施產業教授計劃、工匠培育、技能大師引育項目,將職教師資納入省“人才新政”,落實校企“共聘共育”“雙棲制”“柔性引進”制度,打造高層次職教“工匠之師”培育生態。在確保高職生均撥款水平逐步提高的基礎上,對建設單位給予不低于中央財政專項的配套支持。強化工作調度與績效評價結合,構建“監控—指導—預警—評價—整改—結果應用”的省域職業教育發展績效評估模式。
強化區域協同。各省域以“雙高計劃”建設為龍頭,逐步優化職業教育發展格局,“以點帶面”引領和推動省域職教改革與整體效能提升。省域協同及聯動支持作用逐步加強,以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以及成渝為代表的區域性職教合作領域與內容均伴隨區域一體化進程不斷深化,區域“星群”功能與特色逐步彰顯。四個區域97所建設單位在建設職教創新示范區、改革先行區、協同發展試驗區等方面先行先試,成為探索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的標兵。
在紓解突破中彰顯省域治理的效能張力
各省域雖然在治理框架、模式創新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在本土化的制度創新、數字化治理格局深化、先行區領跑效應發揮等方面仍然面臨諸多挑戰,需要在后半程建設中努力紓解突破。
塑造省域治理模式特色。一要構建縱向遞進、橫向聯動的政策制度體系。縱向厘清國家、省域、學校在制度設計和舉措方面的職能,橫向加強教育、人力、財政、土地、工商等職能部門的制度銜接和聯動。二要立足區域用好政策工具。應結合區域產業發展和地域生態差異,落實國家頂層制度,靈活選擇并組合使用適當的政策工具,充分發揮政策工具的組合效力。三要聚焦體制機制瓶頸推出突破性創新舉措。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綜合平臺運行、高層次人才引培、突破性成果取得等領域大膽試行、先走一步,加快形成省域實踐經驗。
重構省域現代治理生態。一要發揮省域(地市域)政府主體責任,主導推動區域性職業教育大數據平臺建設,在應用場景、標準規范、數據聯通等方面構建更立體、更豐富、更智能的數字化治理模式。二要借助數據集成消除多元主體協同不暢,推動建立基于大數據的高效協同、多方協作的數字治理模式。三要豐富省域數字治理內涵,在數字技術驅動下實現高職教育治理的平臺化、智慧化、生態化,推動職業教育數字治理價值理念的升華。
釋放協同治理耦合效應。一要強化區域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頂層設計。從職業教育多主體合作、資源要素系統性整合、區域職業教育內外聯動發展、行政區劃管理體制協同改革入手,統籌協調一體化發展頂層設計。二要建立政府主導的職業教育區域協同治理組織。學習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以及成渝地區治理成果,消解現行管理體制中“省域行政分割”治理弊端。三要推動區域內職業院校和行業產業企業之間的全方位合作與聯動,逐步過渡到職業教育體系外部更大范圍內的多元化主體聯動,豐富職業教育區域合作格局,促進區域經濟圈整體躍升。
兼顧階段績效和持續效能。一要進一步建立多元投入渠道。在保證地方配套資金的前提下,健全政府、行業企業及其他社會力量依法籌資的投入機制,加大“雙高計劃”建設總體經費投入。二要處理好階段性績效和可持續效能的關系。“雙高計劃”中期評價注重對投入和產出的評價,終期則需要關注內部效能、社會效能、國際效能,尤其是產出績效和效能對省域貢獻的強關聯性。
(作者周應中系浙江藝術職業學院教務處處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