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汽車技工學校建筑金屬構造項目工匠班助教在進行火焰切割 劉瀟 攝
研讀黨的二十大報告,我們可以注意到論及職業教育的部分提出一個新表述——“科教融匯”。這一表述與職教界耳熟能詳的“職普融通、產教融合”并置,令人眼前一亮。“科技+”的職業教育,意味著怎樣的新發展路徑,如何激活職業教育的創新動能?
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器”
作為改革路徑,科教融匯首要的著眼點,在于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這包括兩層含義。
——進一步推動職業教育數字化改革提質升級。2022年1月,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要深入推動“互聯網+教育”發展,隨后,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部署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相應地,教育部職成司在年度職業教育重點工作介紹中將數字化升級列為職業教育五大突破點之一。數字化,正是科教融匯發展職業教育最為便捷的抓手。
——將科技素養的習得置于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更為突出的位置,以高科技素養為標尺,培養高技能人才。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作為職業教育理想培養目標的大國工匠與高技能人才,無疑是新時代需求尤為迫切的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職業教育能否持續輸送這樣的人才,也就成了職教改革的首要課題。只有將以往不免流于簡單機械的“技能教育”系統升級為重探索、講創造、更為開放靈活的“科技教育”,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才能夠落到實處。
產教融合縱深推進的“催化劑”
目前,企業需求與學校人才供應匹配度不高。校企合作往往變為廉價勞動力輸出,合作層次低、合作緊密度差。科教融匯著眼于全面提升人才科技素養,使學校不再只是輸出“打工仔”,而是將校企聯動的廣大空間,打造為創新型技術人才發揮創造性的舞臺。換言之,科技賦能將起到產教融合催化劑的作用,使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朝著互信互利的方向更進一步。
制約產教融合深入的另一個突出問題是融合成果難以轉化。企業轉型升級離不開前沿技術的助推,但前沿技術要想轉化為實在的生產力,持續的經濟效益,往往意味著產業鏈的迭代重組,這需要大批高技術素養的一線員工。可以說,這些人承擔著生產線創新“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任務。科教融匯對技能型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除了創新意識外,還強調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的提升,也即人才培養要注重“延展性”。這正是與產教融合的理想前景最為契合的人才類型。
服務國家創新體系構建的“粘合劑”
科教融匯意味著,職業教育同樣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對職業教育的育人定位,提出更高要求,只有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全局性高度重新審視,才能更好把握新站位的深刻意義。
立足于職業教育層次結構不斷豐富的實際,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三類教育協同整合,打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鏈條。我們需要看到,這同樣是一條“創新鏈”,是國家創新體系重要的人才支撐結構。職業教育培養的技能人才,可擔當國家創新體系“粘合劑”的重要角色。
何以見得?正如許多專家指出的,創新要成為國家發展活力的源泉,就不能讓成果突破局限于實驗室,而要與廣大現實世界的需求和期待相銜接。無論是破解“卡脖子”難題,還是持續推進供給側改革,創新要素要發揮作用,都有一樣需求要滿足——高素質技術人才。大量前沿技術“普及”“致用”,有賴于技能型人才在崗位上的不懈努力;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也有賴于大量技能型人才來“粘合”創新鏈的諸多環節。(作者:徐喆,作者單位:杭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