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我國建筑業企業提供了服務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絕佳機會。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堅持“開放、融合、傳承、創新”的發展理念,以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和“十四五”規劃的國際化戰略為引導,主動服務“一帶一路”倡議,聚焦“引進來”“本土化”“走出去”,深入探索職業教育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可持續性發展的路徑,立足建設好絲路學院,立行講好浙江故事,立志服務好“一帶一路”。
近年來,我國建筑業企業海外市場不斷擴大,海外項目不斷增加,海外人才需求也在持續增加。“走出去”建筑業企業面臨著外派用工人員成本逐步攀升、中方人員外派意愿降低等因素,急需開拓海外屬地人力資源。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主動作為,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聚焦四個“新”,暢通國際合作聯絡渠道,加強合作溝通交流,深入探索絲路學院高質量協同發展新模式。
對接行政資源,引領政校行企共合作,完善新職能
學校積極對接菲律賓高等教育委員會、八打雁省等,爭取政府部門支持,立足“一帶一路”教育合作戰略,共同研討中菲教育互利合作大方向,對接更多資源。2019年12月,雙方聯合發起的中菲“一帶一路”建筑技能人才絲路學院在八打雁州立大學落成。旨在通過創新辦學機制體制和人才培養模式,面向菲律賓培養建筑業相關領域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推進建筑新技能在菲律賓的應用與服務。
搭建多邊聯盟,打造職業教育共同體,促進新融合
圍繞建筑業行業職業技能標準及企業用人需求,遵循共同開發優質教育資源、共同開展高素質人才培養、共同推進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共同推進職業技能提升培訓、共同舉辦高水平學術研討的“五共同”原則,2019年10月,學校與菲律賓唐·博斯科學院合作共建中菲建筑職業教育聯盟;2021年6月,學校與馬來西亞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合作共建中馬建筑職業教育聯盟。
籌措優質資源,完善人才培養資源庫,探索新模式
早在2018年,學校就開始建設雙語課程和國際元素微課程,目前已成功立項三批;從2019年招收首批菲律賓籍留學生開始,學校深入調研在菲中資企業工程需要和菲律賓基礎建設需求,結合學校優勢專業,中菲絲路學院開發了9門訂單式培訓課程,逐步建成完善的建筑技能傳承與創新資源課程庫;同時與企業聯合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充分解決留學生的“進口”和“出口”問題,逐步建成充足的人才供給與需求企業庫,為可持續的留學生培養打下基礎。當前,豐富的線上課程庫與充足的企業庫等資源是中菲絲路學院教學實施的有力保障和有益探索。
探索“中文+”培訓,實現職業教育“走出去”,開辟新路徑
學校通過中菲絲路學院及建筑職教聯盟的建設,選派多名優秀雙語教師赴國外教授專業技術技能,足跡遍布亞非兩大洲。2019年5月,學校承辦了“瀾湄”國家小水電技術培訓班國際研討會,來自柬埔寨、老撾、緬甸、泰國、越南五國的公務員、技術專家和企業家共40人參與培訓;2020年8月,舉辦了馬來西亞敦胡先翁大學“中文+職業技能”專場,培訓馬來西亞敦胡先翁大學師生39人;2021年12月,舉辦盧旺達“中文+職業技能”培訓,參訓政、行、企業人員137人;2022年8月,學校與國家水利部門農村電氣化研究所(亞太地區小水電研究培訓中心)面向非洲國家共同舉辦“中文+職業技能”建筑領域培訓班,參訓政、行、企業人員119人;2022年10月,舉辦了菲律賓安提波羅理工學院“中文+職業技能”專場,培訓安提波羅理工學院師生320人。通過“中文+”的系列培訓項目,學校不斷總結經驗并調整授課方式與方法,探索建筑領域國際人才培養模式,助力推動我國職業教育高質量“走出去”。
“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中菲絲路學院作為學校夯實國際化辦學內涵的生動實踐,獲得了多項成果,社會反響熱烈。2020年8月,學校發起成立的中菲絲路學院成功入選第三批“中國—東盟高職院校特色合作項目”,并受邀參加“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國際論壇暨特色合作項目成果展”分享中菲職教合作經驗,得到了上級部門和兄弟院校的肯定。2021年5月,中菲絲路學院項目經驗案例入選中國—東盟高職院校特色合作項目(2018—2021年)優秀案例;2021年9月,《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打造高水平國際建筑技能人才培養高地》案例被評為“亞太地區2021職業院校對外合作與交流優秀案例”。(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 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