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大學校長寄語新生
在夏秋更替的季節,中外合作大學陸續迎來了2021級新生。在各具特色的開學典禮上,校長寄語新生,“爭做國際化的弄潮兒”。
充分享受國際化資源
2021年秋季學期,昆山杜克大學迎來了160位碩士新生。在2021級研究生開學典禮上,昆山杜克大學學術事務副校長麥非文對在場學子說:“昆山杜克大學致力于推動跨文化理解與國際協作,尋求人類文化和社會體系在全球、國家、地區各層面的共同之處。感謝你們選擇了這個年輕且充滿活力的校園,你們的經歷與才智將是學校的寶貴財富。”
在眾多校長的典禮致辭中,“國際化”是首先被提及的關鍵詞,它凸顯了中外合作大學的最大特色。
“希望大學教育幫助你們孕育出闖蕩世界的‘和諧心智’,鍛造出‘全球思維、本土理解、國際化行動’的行為范式,幫助你們成長為有能力引領未來的公民。”西交利物浦大學校長席酉民說。今年,有近7000名新生經歷疫情帶來的種種困難,加入西交利物浦大學,開啟一段獨特的成長之旅。
寧波諾丁漢大學執行校長尼克·邁爾斯說:“寧波諾丁漢大學代表著開創精神、國際視野以及世界一流的教育。作為一所‘無國界’的大學,我們為每個學生提供國際化的體驗。這意味著我們有多元化的學生群體、包容的校園文化,還有豐富的海外學習機會。同時,我們也在深化國際科研與教學合作,并根據新的全球需求改進課程。”
上海紐約大學常務副校長暨美方校長雷蒙說:“作為大學,本學期我們最重要的目標,便是幫助學生組成一個富有凝聚力的國際化大家庭。”
據介紹,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國際學生將通過紐約大學全球教育體系,在遍布世界的校園及海外學習中心就讀,或在“云端”遠程開啟大學生活。
讀好自我成長這本“書”
“朝著月亮出發吧,即使不能到達,你也將置身于一片繁星之中。”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開學典禮上,校長徐揚生向新生分享了他對學生的期望,希望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駕馭未來幾年的大學生活。
“培養出獨立思考的習慣”“學會溝通”是徐揚生強調的兩種重要能力,他希望學生“與人為善,善于聆聽,懂得寬容與感恩”。
大學,不僅是習得知識、學會思考的地方,更是自我升華、全面成長的殿堂。
席酉民分享了哈佛大學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的一句話:“大學的價值不關乎未來幾個月的結果,甚至不關乎學生畢業時的成就,它關乎讓學生學會學習,并改變自己的人生。”他對學生說,這應該是學生在校園的縮影。
同樣,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校長龔新高對新生寄予厚望:“學校不僅僅是你們獲取知識和技能的場所,也是你們開闊視野、重塑人生的涅槃之地。”他向學生提出四點希望:積極進取,開拓視野,培養國際視野與全球化的思維方式;敢于擔當,厚植家國情懷,肩負起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使命;勇于探索,敢于創新,不懼失敗,在學校獲得探索求問之心、開拓創新的勇氣和終身學習的能力;不畏艱難,堅韌進取,始終保持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直面未知的挑戰。
據了解,為了幫助新生盡早明確人生方向,踏上“尋找自我”的旅途,上海紐約大學給新生安排了一門全新課程——“規劃上紐大生涯”(“Design Your NYU Shanghai”)。全體大一新生將在線上同步上課,進行小組討論,彼此交流經驗、分享心得,碰撞思維的火花。此外,還會有來自不同領域的師生員工及校友分享他們的個人故事與職業生涯體驗。
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
愛國是青春的底色。當前,以80后、90后為代表的新時代青年逐漸成為各行各業的生力軍。新一代大學生要向前輩學習,明確自己的奮斗方向。
“在畢業以后,為國家甚至為世界作出貢獻。”這是寧波諾丁漢大學校長楊福家希望新生確立的目標。
徐揚生對學生提出殷切期望:“百年來,一代代青年學子以民族興亡、國家命運為己任,以熱情、勇氣、志向與決心,共同締造了今日的中國。今天在座的你們正如旭日勃發于東方,飽含著蓬勃的朝氣與希望,未來在等待著你們的描繪。同學們,我希望你們能夠始終將個人的發展與國家、時代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要立志向、開眼界,腳踏實地、不負初心,承擔起青年一代的責任與使命!”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校長李和章表示,新生成長于建黨百年、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好時期,也面臨疫情席卷全球、重塑世界政治經濟結構的大變局,未來更應承擔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的時代使命。
今年,昆山杜克大學迎來了來自41個國家和地區的約400名本科新生。新生中151人來自美國、加拿大、奧地利、荷蘭、意大利、澳大利亞、波蘭、巴西、新加坡、韓國、哈薩克斯坦、摩洛哥和土耳其等全球39個國家。
“我衷心地祝愿你們不負時代、不負韶華,強健體魄、全面發展,努力成為有全球意識、有家國情懷,勇于創新、堅韌執著并不斷回饋社會的人。”昆山杜克大學校長馮友梅的話在學生心中打下了烙印,激勵他們在未來幾年的學習中立大志向、成大作為。
(記者 韓曉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