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社區教育干部在指導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
今年,舟山啟動了社區教育干部老年人智能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全員培訓。圖為當地成校干部在參加培訓。
圖為當地社區居民在學習育嬰技能。
每天一起床就打開智能手機上的App查天氣、看新聞,出行刷支付寶二維碼乘坐公交車,臨睡前還要聽一段微信公眾號上的京劇……僅僅幾個月的時間,77歲的舟山老人李志龍發現,自己也能玩轉智能手機了。“今年4月,我報名參加了社區統一組織的智能手機使用培訓,才上了5節課,就基本能上手了。”他告訴記者,現在“承包”了家里的采購重任,這幾天正和培訓班上的同伴一起研究各類網購平臺。
這種改變的背后,社區教育功不可沒。近年來,為構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高質量社區教育體系,舟山市進一步完善了舟山蓉浦學院(舟山社區大學)、縣(區)社區教育學院、鄉鎮(街道)社區學院、漁農村社區學校四級社區教育網絡,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市民技能培訓和素質提升培訓,并以老年教育和家庭教育為主要抓手,不斷提升社區教育服務能力水平,積極融入社區治理、鄉村振興及“四個舟山”建設。
經過多年發展,如今舟山鄉鎮(街道)成校辦學條件普遍得到改善,全市34所成校中有14所獲評省現代化成校,3所獲評省現代化社區學校,普陀區、岱山縣先后通過全國農村職成教示范縣驗評,沈家門街道、六橫鎮、馬岙街道獲評全國社區教育示范街道(鄉鎮),舟山蓉浦學院還于2019年獲評全國“事跡特別突出的優秀成人繼續教育院校”……
讓老年人“在家門口上好學”
舟山是浙江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地市之一,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2020年,該市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8.8萬人,占總人口的比例超過了24%。
“舟山已步入深度老齡化階段,我們不僅要讓老年人衣食無憂,還要通過老年教育滿足他們精神上的需求,讓老年人擁有幸福的晚年。”舟山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陳海波表示,發展老年教育,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學習型城市的重要舉措,也是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學習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我們辦的老年教育必須是普惠性的,是面向全體老年人的,其目的是讓他們都能夠‘在家門口上好學’,從而實現‘老有所樂、老有所學’。”
然而,要辦好老年教育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供需矛盾突出就是一個繞不開的問題。據了解,在以前,舟山的老年教育主要以市、縣(區)老年大學為供給主體,絕大多數老年人都集中在老年大學學習,形成了消費的“擁擠點”,供需缺口逐漸擴大。同時,由于眾多老年學員在老年大學完成學業后不愿結業、不肯畢業,甘做“留級生”,老年大學“一座難求”的現象日益加劇。
怎么辦?優化布局是第一步。近年來,舟山市教育局以“先城區、再鄉鎮、后村居”的順序,積極構建“市老年開放大學—縣(區)老年開放大學—鄉鎮(街道)老年開放教育學院—社區(村居)老年開放教育學苑(教學點)”四級老年開放教育服務體系。此舉優化了全市的老年教育發展布局,有效地擴大了老年教育的覆蓋面,基本實現了讓所有老年人都能夠在家門口上學。
“發展基于網絡的老年遠程教育是彌補老年教育資源供給不足的良好渠道。”舟山蓉浦學院(舟山老年開放大學)院長周建軍介紹,近年來,舟山各地老年開放教育機構在實體化辦班的基礎上,以互聯網為抓手,積極推進“互聯網+”老年教育辦學模式,創建了多樣化的學習平臺。今年,舟山市建立了老年教育公共服務平臺,與“舟山社區教育”微信公眾號、舟山終身學習網共同搭建起以“平臺端+微信公眾號+門戶網站”為展現層的老年教育在線報名學習平臺,實現了老年教育網上選課報名、在線學習、網上展示評價等線上服務,彌補了老年教育實體化教學時空受限、覆蓋面不足的問題,讓更多的老年人足不出戶就能享受高質量的老年教育服務。
然而,現代信息技術的復雜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部分高齡老年群體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為助力老年人消除“數字鴻溝”,近年來,舟山先行先試,推出了智能技術應用示范小區,充分發揮其功能,以點帶面擴大老年人受教育人群。今年上半年開始,舟山蓉浦學院還開發了系列老年人智能技術運用學習視頻和指導手冊,組建了以大學生志愿者、黨員志愿者及年輕老年人志愿者為核心的志愿服務團隊,通過一對一幫扶等多項舉措,提升老年人的智能技術運用水平。
為了破解老年教育“一座難求”的問題,舟山蓉浦學院積極創新辦學機制,實施梯度辦學模式:對老年人首次、二次、多次就讀老年大學的,根據就讀次數和學習時間分別編班為普惠班、市場調節班和市場班,然后按普惠班、市場調節班和市場班遞進式繳納學費。“此舉既有效地解決了老年教育學位供需矛盾,又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部分老年教育機構辦學經費不足的困難。”舟山蓉浦學院社區教育科科長周滿意說。
此外,去年,舟山蓉浦學院還與北京朝陽區社區學院等省外5家單位組建了“6+X”跨區域老年教育發展共同體,并擔任組長單位。這既有利于打破該市老年教育的信息、資源“孤島”,也為老年學員開拓了更多的學習途徑,提供了更多的學習資源。
把家庭教育課講到家長心坎上
每逢周末,普陀區的陸女士都會陪女兒一起登山游玩,這是母女倆一年前就約定好的。彼時,女兒剛進入初中,陸女士就明顯感覺到了孩子在身體和心理上的變化。“她一進入青春期就仿佛渾身帶刺,原本良好的溝通也突然出了問題,經常一言不合就冷場或引爆彼此情緒。”陸女士告訴記者,那時的她非常焦慮,迫切希望有人能幫助自己解決這些困惑,而在她以往的印象中,家長學校卻幫不上什么忙。
長期以來,家長學校辦學普遍存在著“以會代校”“以會代教”等現象:傳統家長會替代了家長學校,以通報學生表現、成績和布置工作為主;教師講,家長聽;被動接受,缺乏系統有效的方法指導,導致家長焦慮或無助。
為突破這一瓶頸,作為全國家長學校教育實驗區,2017年,普陀區啟動實施了落地式家長學校辦學。4年的時間,從首批試點12所落地式家長學校,到如今全區51所中小學、幼兒園全部實施,普陀區已經有了可提供的落地式家長學校一站式解決方案和可持續的結構性服務,包括完善的家長學校落地機制和師資專業化培訓等,深入推動了家長學校學習觀念和方式的整體變革,大范圍地提高了家長素養,提升了家校共育共贏的軟實力。截至目前,該區已有31所學校獲得了全國、省、市級“示范家長學校”稱號,家庭教育知識普及率城區達99%、漁農村達95%。
“家庭教育要落地,關鍵是學習落地。”普陀區家長學校總校辦公室主任曹紅兒告訴記者,在“互聯網+教育”的背景下,近年來,普陀區積極推進家長學校課程體系化建設,開展了線上線下雙線并進的家長學校工作學習模式,將以往家長學校各類教學活動明確歸類為校本課、專家課、親子課、研討課等四類課程,將家庭教育、家校共育的理論學習課程與多元化的家長實踐課程相結合,促進家長學校各項工作的落地、深入、全面開展。
“家長會上統一學習《不輸在家庭教育上》一書,回家后線上觀看專家的家庭教育直播課,不定期地組織家長讀書沙龍,還能陪孩子參加親子實踐課。”陸女士表示,現在她和女兒的親子關系和諧了,孩子的成績自然也有了進步。
除了普陀區,近年來,舟山其他縣(區)也結合自身特色,積極探索家庭教育新途徑。定海區積極開展“新居民父母學堂”,努力提升新居民家長家庭教育素養;岱山縣實施開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發展“朝陽花”計劃,全力打造能獨立開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的導師型隊伍,加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工作;嵊泗縣則推出了菜單式講座清單,供各校選擇,服務廣大家長……
社區教育為“共同富裕”助力
普陀區沈家門街道的劉阿姨今年已經50多歲了,因為文化程度偏低,沒有專業技能,她的家庭經濟生活一直非常困難。3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報名參加了沈家門街道成人文化技術學校舉辦的“育嬰天使”培訓班。結業后,劉阿姨順利就業,成為一名月嫂,今年的月收入更是達到了15800元。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沈家門轄區內有不少以漁、農為業的傳統漁農村婦女成為失業的新市民,急需再次創業、就業。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市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對月嫂特別是高素質月嫂的需求越來越大。于是,從2013年開始,沈家門成校就開發了“育嬰天使”社區教育特色課程,對海島婦女進行新型職業技能培訓,幫助其再次創業、就業。該校校長劉松軍表示,截至目前,學校已舉辦培訓班93班,學員5038人,其中企業訂單培訓911人,結業率達99.2%。
“助力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社區教育大有可為。”陳海波表示,近年來,圍繞“四個舟山”建設目標,社區教育積極融入群島新區建設,形成了鮮明的海島特色,各縣(區)把社區教育培訓與本地的產業結構發展相結合,堅持“實際、實效、實用”的原則,走出了“一地一品”的特色發展之路。普陀區朱家尖成校立足旅游開展海島旅游服務培訓,六橫成校做精做大臨港工業技能培訓,岱山縣長涂成校開展大型船企職工培訓等,都與當地的經濟產業發展實現了無縫對接。(本報記者 邵煥榮 趙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