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萬州職業教育中心人才培養“碧播模式”改革實踐
為落實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服務“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行動,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服務高質量發展、促進高水平就業,重慶市萬州職業教育中心與施耐德電氣(中國)有限公司合作推進“碧播職業教育計劃”項目,共同探索基于中法合作的中職人才培養“碧播模式”改革實踐。共同實施的“電氣能效管理人才培養”項目,與2019年7月被授予“中法第二批工業合作示范項目”,打造了中法工業合作人才培養典范。
碧播職業教育計劃:施耐德電氣致力通過可持續的校企協作,幫助有需要的年輕人掌握技能、立足社會、改變人生。在全國范圍內支持百所職業技術學校,與社會力量和合作伙伴共同探索校企協同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
電氣能效管理人才培養項目:施耐德電氣(中國)有限公司與重慶市萬州職業教育中心開展校企深度合作,通過共建高水平電氣技術專業群和試點重慶市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聯合培養能效管理領域高級人才。
中法第二批工業合作示范項目:為深入貫徹中法兩國元首關于加強產業戰略全方位對接的重要共識,落實第六次中法高級別經濟財金對話的政策成果,打造一批中法工業合作先進典型,工業和信息化部門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與法國未來工業聯盟共同征集評選了第二批中法工業合作示范項目。
電氣技術專業群:以智能制造產業鏈的能效管理方法、手段和目標為紐帶,按照專業基礎相通、技術領域相近、職業崗位相關、教學資源共享等原則,圍繞重慶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及產業鏈、崗位鏈、技術鏈,優勢專業融合互補,以電氣技術應用專業為核心,工業自動化與智能制造、計算機應用和數控技術應用為支撐專業組群發展。
深化合作機制改革,構建產教融合新生態
加強頂層設計,完善協調發展機制。進一步理順管理機制、創新招生與人才培養機制,完善經費投入與分配機制,推動學校與區域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根據產業轉型升級對高新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形成中、高職有效銜接、學歷教育與技術技能培訓并舉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保質保量完成現代學徒制和新型學徒制試點改革項目,通過在合作企業現代學徒制培訓中心和新型學徒制培訓中心,系統化設計培訓課程體系、研習崗位,完善管理、運行機制,實施工學結合、“雙元”育人。
推進內涵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以優質專業建設為抓手,邀請企業專家與學校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建立課程更新驅動機制,及時引入“四新”技術,更新課程內容,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推進“成渝雙城經濟圈”產業轉型升級。
優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接產教融合新常態
優化專業結構,適應經濟產業發展。面向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動態調整專業結構。
根據萬州區“一心六型兩化”路徑發展布局,調整專業建設,建立校企協同發展制,全程深度參與人才培養,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產業需求側全方位融合。學校與經開區和文旅部門開展戰略合作,建成人才儲備中心,健全供需對接機制;聯合推進人才培養、文化傳承、技術創新、技改項目、信息資源建設,為萬州區文旅產業提供優質人力資源服務。
建成3個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兩個“雙師型”教師培養實踐基地,積極鼓勵教師到企業進行工程技術實踐、專業技能實訓,與企業員工共同開展學徒培養、技術改革、技術創新、課程開發,實現與企業需求同頻共振。
細化協同育人模式,改善服務就業新供給
依托中法工業合作示范項目——電氣能效管理人才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等,積極融入先進制造業、能效管理、文化旅游等領域,統籌多方資源,建設施耐德電氣智能制造人才培養中心、非遺傳承創新中心等具有輻射引領作用并集教學、生產、科研、培訓和鑒定等功能于一體的兩個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提升學生技術技能水平,提高就業質量。
建立智能制造應用技術、三峽石畫技藝等開放性“雙創”實踐基地及訓練中心,面向中小學生、職業院校學生和企業員工,集觀察、認知、應用、創作于一體,滿足不同主體創新創業需求,服務各類學習者職業認知、職業發展需要。
拓展集團聯盟合作,形成多元辦學新格局
實體化運作施耐德“電氣能效管理”示范性職教集團,發揮企業辦學多元主體作用,調動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積極性,推動教改與產業轉型升級配套,形成校企一體化發展格局。
深化已加入的10個聯盟集團建設,服務區域經濟產業發展。
構建施耐德共同體,樹立“五共”合作新典范
建成兩個高水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積極構建施耐德校企合作利益共同體,走上“響應國策共行動、聯建項目共利益、探索模式共育人、產教互哺共發展、拓展合作共創新”的“五共”合作產教融合道路,推行“中西貫通、五雙三崗”的人才培養模式。(秦小濱 彭超 黃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