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洗大小便槽、拖地、擦洗窗臺和墻面,最后進行殺菌消毒,一切進行得有條不紊……每到大課間,慈溪技師學院2020級新能源汽車班學生唐小沙就會來到班級“承包”的廁所進行衛生保潔。“這是學校德育生活化的一部分。”班主任苗釗寬直言,這項簡單的勞動,讓學生學會尊重他人的勞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不怕苦、不怕臟的勞動精神。
在全市職校推廣“德育生活化”育人模式,是慈溪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大重要舉措,此舉在全國屬于首創。近年來,慈溪堅持以“經濟大市、職教強市”為行動綱領,主動對接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和社會公共服務需求,緊抓德技雙修、校企融合,提升發展內涵,優化社會服務,培養了一批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慈溪市教育局副局長何軍介紹,目前,慈溪共有中職學校5所,其中4所為國家級重點職校,1所為省一級重點職校。然而,在此之前,該市最多的時候竟有各類職業學校20多所,這些“小”職校辦學能力弱,專業重合度高,師資、資金、設備等資源嚴重匱乏。
“沒有高質量的職業學校,就培養不出德技雙修的高素質人才。”這些年,慈溪市教育局積極整合資源,通過“雙調工程”等項目的實施,以“擴、縮、并、轉、停”等形式開展職業學校專業布局調整,基本形成了全市職業學校專業錯位發展與特色發展的局面。慈溪職業高級中學以機電和智能制造見長,寧波行知中等職業學校專攻服務類專業,慈溪市錦堂高級職業中學則做強汽修、輕紡……“學校數量少了,資源集中了,5所中職學校都能在此基礎上做特、做精。”何軍說。
德育為先,夯實立身之本
慈溪市教育局職成教科科長田自美一直記得一位企業老總對她說的一句話:“在我們企業,光有技術已經不‘吃香’了,我們更需要綜合職業素質強的學生。”對此,她深以為然,職教生不僅要技術過硬,還要成為有素養、有道德的人。
寢室里,主動做好垃圾分類;給父母打電話,不先掛掉電話……在慈溪技師學院,這樣的文明細節隨處可見,德育外化為學生點滴生活,成為每天都在踐行的自覺習慣。“德育不是喊出來的,好習慣是在生活的實踐中培育出來的。”院長邵佳洪告訴記者,早在2012年,該校就在全國首創了“德育生活化”育人模式,從生活細節著手,為師生制定“孝德教育的101個細節”和“愛國主義教育的30個細節”,將德育滲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這里,德育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慈溪職高的“一平米·好習慣”、行知職校的“綠色德育”、錦堂職高的“錦堂精神”、周巷職高的“陽光德育”和“雁文化”……近年來,各職校不斷優化校園文化,通過綠化、凈化、亮化工程,充分挖掘學校歷史、校園文化,形成“一校一品”,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涌現了小孝星知恩圖報反哺奶奶的曲朝陽、搶救老人的周華軍等一批優秀學生道德楷模。
強技重能,提高核心競爭力
職業技能始終是職校生的“最大本錢”,而這必須是“煉”出來的。從2007年起,慈溪市財政累計投入資金2億元,建成各類專業實訓室278個,實現各校各專業門類的全覆蓋。同時,各職校還立足課堂,以重點專業、精品課程建設為核心,深入推進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切實加大實踐操作課程的內容占比。
為提高育人水平,慈溪還出臺了職業學校校企合作提升方案,持續深入推進現代學徒制和新型學徒制,實現校企“雙元”育人。截至目前,已建成11個寧波市校企合作優秀企業基地,各職校與149家大中型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共有11個專業的2155名在校學生參與了現代學徒制培養。
“課程、場地有保障,校企合力共培養,久而久之,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有了明顯提高。”田自美告訴記者,2008年至今,在歷屆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上,慈溪各中職學校不但累計獲得了80金、86銀、37銅的優異成績,而且還實現了校校有金牌的目標,穩居全省各區(縣、市)第一,在全國也名列前茅。
采訪中,何軍還向記者透露了這樣一個現象:入職前幾年,中職生由于技術過硬很受用人單位歡迎,但幾年后,他們的發展就會出現瓶頸,與同類高職院校畢業生相比,缺乏后勁。“我們必須對學生的未來負責。”為此,慈溪積極引導中職與高職院校銜接,著力打造“本科+專科+技師學院+中職”于一體的產教研中高職融合發展大平臺,有效打通了中職生上升通道,增強了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辦學條件不斷完善,教師隊伍建設持續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逐步健全,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高……這些年,慈溪市不僅連續8年獲評省教育廳“職業教育發展掛鉤考核優秀單位”稱號,還先后獲得首批“全國農村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示范縣”和“全國社區教育示范區”稱號,并榮登2020年度“全國職業教育百佳縣”榜首。(本報記者 邵煥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