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江南職業學校探索教育優、產業旺、鄉村興發展之路
2019年,重慶市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改革經驗總結復制推廣現場會召開,向市內外140余所職校推廣江南職業學?!胺铡r’大培訓”等3條成功辦學經驗,學校收獲了“教育優、產業旺、鄉村興”的社會評價,成為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江津經驗”。
堅持問題導向,為職業教育服務“三農”開辟嶄新通道
重慶市江南職業學校前身是創辦于1982年的“重慶市江津縣先鋒農業中學?!保?999學校與相關部門合作成立農業產業化培訓基地,先后培育了數以萬計的農業農村專門人才。2014年,學校牽頭組建了全市首個跨區域、跨行業、跨部門的“重慶市江南農民就業創業培訓集團”,針對“三農”探索實踐農民就業創業集團化培訓新模式,啟動實施《農村中職“四化合一”培養“三農”人才實施方案》,為服務區域經濟社會探索出一條嶄新的發展道路。
7年間,學校通過建設“學校+”集團化培養平臺,定制“產業+”精準化教學內容,實施“路徑+”行動化教學方式,開展“服務+”立體化評價手段“四化合一”教育教學改革,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人才支撐與智力支持,對鄉村振興產生了深遠影響。
注重因地制宜,為農村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實踐內涵
“四化合一”人才培養的“江津經驗”,主要涵蓋集成化、靶向化、項目化、增值化四大內容,為學校的人才培養和鄉村振興搭建了廣闊的舞臺。
——問題一:“三農”人才培養陣地散。破解法:集成化,建設“學校+”集團化培養平臺。學校集成集團內3個區級業務指導部門、5個園區管委會、26家農業骨干企業、20個村(社)和15所職業院校力量,在全國率先開啟了農民就業創業培訓集團化新模式。學校與26家農業企業成員單位、12個村(社)等聯建113個農業技術培訓基地和科普示范基地,充分發揮了基地資源的聚合效應和示范帶動作用。
——問題二:“三農”人才培養內容泛。破解法:靶向化,定制“產業+”精準化教學內容。研判需求精準策略、對接發展開發課程、拓展“塊鏈”菜單資源,對接地域、產業和實際,開發產業融通課程16門,學校還利用互聯網、微信、QQ等優化在線學習平臺,有效地解決了培訓學習的實際問題。
——問題三:“三農”人才培養方式僵。破解法:項目化,實施“路徑+”行動化教學方式。學校采取農學結合靈活施訓、校企“雙元”共培共育、銜接高職貫通培養等舉措,校村共建田間學校12所,實施“定制村官”培養,為農村致富帶頭人、農村經濟人等創業提供孵化服務。
——問題四:“三農”人才培養評價碎。破解法:增值化,開展“服務+”立體化評價手段。學校建立多元職業技能鑒定、分層就業創業扶持、建立績效反饋機制,為學員提供職業技能考核、“1+X”證書水平考試服務;對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等給予項目服務;引導返鄉創業大學生、農民工等學員進行農業生產經營實踐,有效保障和促進了創新創業。
匯聚發展動能,為接續服務鄉村振興筑牢發展根基
學校創新的農村中職“四化合一”人才培養的“江津經驗”,將“創新”“服務”兩大核心理念貫穿“三農”人才培養全過程,探索出了“產業引領、項目驅動、成果孵化”的“三農”人才培養路徑。
——提升了“三農”人才培養質量。近3年,集團開展各類社會培訓達5.4萬人次,其中包括17307名農村實用技術人才、6500余名新型職業農民、1000個科技示范戶,他們成了推動區域“三農”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
——促進了區域農民增收致富。在校企共建的32個培訓基地,受益農民6286人次,其中,2600多名農民從事種植養殖業實現增收致富;江津區2019年實現人均可支配收入20128元,居全市同組區縣首位。
——助推了農村經濟健康發展。近年來,集團攜手農業園區先后培養種植養殖大戶158個、家庭農場119家,孵化各類新型經營主體73家,助推區內6家企業成為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2家企業成為重慶農產品加工業百強示范企業,江津現代農業園區成為國家級別現代農業示范區。
——催生了地方農業支柱產業。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助推全區形成糧油、花椒、水果、畜禽、水產和中藥材等八大類富硒產業,江津區農業總產值和地方農業品牌總量蟬聯全市榜首。
——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學校領銜江津成功創建全國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示范區、榮獲全國農村青年轉移就業先進單位等,辦學經驗被多家媒體報道。集團被評為重慶市首批示范性職教集團和全國示范性職教集團(聯盟)培育單位。
學校黨委書記、校長朱云富表示,學校創新的“四化合一”“三農”人才培養經驗,實現了集團、鄉村、企業、農民等要素的高度融合,為打造農業發展新業態和接續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可復制的成功經驗……(付茂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