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程度加快,老年群體的健康意識和消費理念逐步升級,推動著養老服務朝著精細化、專業化、科學化的方向發展,客觀上也對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養老服務人才供給卻一直是個難題。專業設置和招生規模不足、人才培養和職業崗位脫節、行業需求和社會認可存在較大差異,職業發展空間有限等,都直接影響到院校辦學的積極性。提高養老服務人才要素供給能力,已成為亟待破解的現實問題。
在數字化變革的背景下,新技術、新模式、新理念在養老領域得到廣泛運用,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正加速與養老服務領域融合。高校不能再以傳統眼光看待養老,要察覺到其中的專業化演進與知識交叉融合趨勢。高校可以在動態調整、優化專業設置的原則下,適當增設養老核心專業,積極打造專業群,構建起協同育人模式。職業院校可以嘗試設立養老服務產教聯盟或職業教育集團,引導養老領域的社會資本參與院校辦學,主動對接養老領域的新興職業,引入養老照護、失智老年人照護等教育部職業等級證書,通過課證融合,練就學生的專業服務技能,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并將在職人員培訓和高職擴招、成人教育有效結合。
當前,我國失能、半失能和失智老年人口已經達4000萬。老年人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疊加的趨勢越來越顯著,醫養結合服務需求日益強勁。我們不僅缺醫養結合人才,更缺乏醫養照護的技術標準。高校在培養人才的同時,也應積極發揮“智庫”作用,引領行業發展趨勢。
對于養老服務行業,社會上一直存在著認知偏差,并由此帶來了“招生難但就業不難”和“培養不難但職業認可難”這兩對矛盾。高校在相關專業上的積極作為,可以提升行業的“知識(技術)含金量”與從業者的整體素質,繼而推動行業面貌改觀,讓更多人樂于從事養老服務。
高校在養老服務行業中的引領作用,還包括社會文化塑造。這需要高校主動凝練慈孝文化、重視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家庭觀,推動孝老愛老的文化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高校還可以鼓勵學生通過實踐,幫助老年人融入社會、提高自主自理能力,營造良好的敬老氛圍。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首次明確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這是關乎國家長遠發展與人民世代福祉的戰略舉措,也為我國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提出了行動宣言。要實現政府提出來的“老有所養”的社會承諾,高校“大有可為”。(朱曉卓 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健康服務與管理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