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毒奶粉、假疫苗等事件引起社會各界強烈關注,暴露了個別創業者在經濟利益驅使下做出了違背創業倫理的錯誤行為,值得深思。大學生創業者的倫理水平,不僅影響創業者個人及其創業組織的健康成長,更關系到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與創新型國家的建設。
隨著人臉識別、移動支付等科技手段的發展,人們在享受科技帶來的方便快捷的同時,也面臨日益嚴峻的創業倫理風險。比如,人臉識別技術容易被不法商家利用,侵害消費者的權益,同時讓消費者處于被監控的環境下,沒有隱私可言,還存在嚴重的數據泄露風險。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創業者如果急功近利,就會一味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了創業倫理風險。
美國教育家德懷特·艾倫認為高等教育具有兩個目的:“一個是要使學生變得聰明;一個是要使學生做有道德的人。如果我們使學生變得聰明而未具有道德,那么我們就為社會創造了危害。”因此,大學生創業倫理教育具有極端重要性與緊迫性,其職責是要避免高校的畢業生變成“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這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高等教育的成敗。
大學生創業倫理水平低下,突出表現在缺乏識別創業活動中倫理問題的敏感度;無法有效評估創業項目可能存在的潛在倫理風險;對自身作為創業主體和道德主體這一雙重屬性的主體身份認知模糊;缺乏一定的創業倫理判斷和決策力,無法權衡利弊并做出符合倫理期待的創業決策;無法抵御利益誘惑,最后導致其放棄一切倫理原則而追逐利益等方面。這些缺陷會促使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只關注自身的狹隘利益,容易陷入創業失敗的泥潭。
當前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體系普遍重視大學生創業知識、創業技能等創業顯性指標的培養與傳授,但創業倫理教育的內容卻有所忽略,無論是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或是教育載體中幾乎都沒有涉及創業倫理教育的維度,對創業人才的倫理道德教育缺乏切實有效的抓手。大學生創業倫理教育基本理論研究亟待加強,當前創業類教材中創業倫理內容的缺失直接導致了大學生創業者對創業倫理的忽視。
創業倫理教育應該成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第一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在設定人才培養目標時,不僅要提升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能力,也要注重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只有培養具備道德倫理素養的大學生創業者,以造福人類和可持續發展為理念,才能在面臨忠誠于股東還是公眾的利益沖突等道德困境時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自身就蘊含了天然的倫理意義,大學生也會在創業過程中面臨許多道德抉擇,如創業活動自身的價值取向,創業者對各種社會關系的處理等。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既要培養大學生創造經濟價值的創業“硬能力”,更應提升其創業道德倫理素養“軟實力”,以促進其個人及其創業企業的健康發展。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應該確立創業倫理教育不可或缺的地位,要逐漸將創業倫理教育的內容融入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中。高校要將創業倫理教育納入創新創業教育內容,向大學生創業者傳授創業倫理基本概念、主要原則及行為規范,鼓勵他們去關注社會民生,用可持續發展理念來創建“環境友好型”的創業項目,通過對受教育者的理想信念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創業倫理信念。大學要體現責任與擔當,要在創新創業教育理論與實踐教學中添加創業倫理內容,主動承擔起大學生創業倫理意志的培養,將倫理意志植入學生的思想之中,實現道德與利潤的平衡。
高校要加強大學生創業倫理教育,特別是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和能力。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不是培養唯利是圖的生意人,而是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要提升大學生辨別創業倫理沖突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創業價值觀,當面臨創業倫理困境時,可以自覺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要磨練大學生的創業倫理意志,要求他們在面臨創業倫理困境時,一方面能夠發揮自身特長優勢,勇于克服;另一方面在面對創業倫理困境中的非合理性利益時,能夠自覺抵制。
高校創業課堂是創業倫理教育可以利用的良好載體,可以通過在創業課程中增加創業倫理的內容,喚醒大學生潛在創業者的創業倫理意識,培養其創業倫理認知。同時,要在創業教材中添加創業倫理章節,加強創業倫理教育理論研究,引領創業倫理教育實踐的發展。
相信通過創業倫理教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會成為未來“有責任擔當”和“符合公眾利益”的新時代創業者。(施永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