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扎實推進“社區教育進文化禮堂”特色課程的創建,華舍成校在柯橋區社區學院的指導下,開展特色課程系列宣講活動。為確保活動開展質、量并舉,學校制定了周密的實施計劃,不但在場次和人數上嚴格按照區社區學院的指導意見完成,在宣講質量上更是動足腦筋、下足功夫。
居民“身有所棲”后就要解決“心有所寄”的問題,怎樣充分挖掘文化禮堂的使用功能,滿足居民精神需求的公共載體,讓文化禮堂成為居民百姓的精神家園,對傳統文化的宣講是行之有效的策略。由此,學校組建一支由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專家教師和退休教師隊伍為主的“幸福家庭華舍人”的講師團,進村、居、社區宣講。
1.社區呈報。成校在年初發布文化禮堂宣講菜單,各村居社區根據實際情況呈報,確定宣講時間、參與人數和宣講課題,根據各村居社區的呈報,學校對宣講安排進行協調、統籌。
2.聘請講師。利用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毗鄰學校的優勢,聘請高校專家學者進行志愿服務。同時,充分利用街道內退休教師資源,組建了以退休教師為主體的宣講隊伍,此隊伍接地氣、懂民心;推行了校內試講制度,利用集體智慧不斷完善宣講內容。
3.豐富內容。宣講從一開始側重的對傳統文化內核“仁、義、禮、智、信”的傳播,不斷充實、豐富。今年根據村居呈報的“宣講訂單”,將老年口腔護理作為一個重要內容,啟動“家庭健康工程——健康從‘齒’開始”項目,聘請專業醫生對中老年朋友的養身、保健進行普及宣講。
4.體現差異。根據不同社區,進行差別化安排,適度引導。如有的村居面臨拆遷,安排依法維權、法制法規的講座;有的是拆遷后新安置小區,我們側重農民變居民、居民變市民的文明素養教育培訓,旨在助力他們完成角色和身份的轉變;有的是新成立社區(如龍城社區、金城社區),集聚大量的“新柯橋人”,成員結構復雜,鄰里往來如陌路的情形日益普遍,“守望相助,出入相友”的傳統里仁之美需要重新建立,則側重“禮”、“仁”的傳播。
宣講活動的開展,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實現“三大受益”:一是學校受益,創新培訓途徑,形成培訓品牌;二是居民受益,加強對傳統文化內核的理解與認同,進一步增強居民的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三是家庭社會受益,對良好家教家風的形成,對和諧家庭建設,對良好社會風尚的引領產生積極影響。(華舍分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