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在貧困地區技能扶貧、產業扶貧以及控輟保學等方面積極作為,成為脫貧攻堅主戰場的“排頭兵”。在我國全面進入新發展階段的歷史背景下,對職教扶貧進行全面、深入的實踐總結與理論凝練,以職教扶貧經驗彰顯中國脫貧攻堅行動的制度優勢,具有重大意義。
職教扶貧經驗折射了人類減貧事業的中國擔當。在過去幾年,我國職教戰線全面落實中央關于脫貧攻堅的重要戰略部署,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人力資源開發、技能培訓以及貧困地區受教育水平全面提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助推我國在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回顧職教扶貧事業行動,處處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人類謀發展的責任與擔當。
職教扶貧經驗凸顯了職業教育發展的中國特色。黨的堅強領導是職教扶貧事業推進的根本保證,這也是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職教體系的重要基礎。職教扶貧將國家頂層政策設計與區域發展創新相結合,集中體現了我國職教發展的制度優勢、組織優勢和資源優勢。
職教扶貧經驗拓展了教育扶貧經典理論的新境界。職教扶貧既尊重教育規律,更重視立足中國大地,一切從國情出發,一切從黨和政府的關心與群眾的關切出發,在職教扶貧理論、方法、手段、路徑等方面不斷創新,形成特點鮮明的中國探索,以中國探索和中國經驗拓展了經典理論的全新境界。
凝練職教扶貧的中國經驗,要深入理解實踐,把握職教扶貧的核心特征。一是扶貧模式的創新探索。各地凝聚政府、學校、企業、社會團體以及社會組織等多方力量,合力推動職教扶貧,產生了多種職教扶貧模式,如職業教育東西協作行動計劃、區域內“縣校合作”模式、“送培下鄉”、“教育+產業+就業”、“學校+合作社+農戶”等模式。要通過挖掘模式的價值取向、內容以及效應,客觀評估模式的科學性。二是關注扶貧內容和方法的創新。從內容上看,如何體現貧困群體的直接需求是關鍵。因此,近年來職教扶貧逐步由“對象特惠”走向“全面普惠”,內容從“單一”走向“多元”,模式由“應急設計”走向“體系完善”。既重視面向就業需求和轉移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培訓,也有面向返鄉、在鄉創業培訓,更為重要的是從貧困人口長期發展視角設計職業教育體系,以教育扶貧徹底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為了適應貧困人群需求,采取多樣化培訓方式,包括鄉村基層或田間地頭開展現場實用技術培訓、學徒制培訓、線上遠程培訓等多種模式,全方位滿足培訓要求。三是關注保障體系的完善。我國建立的校企聯合培養類職業教育、公益性職業培訓等項目均優先招收建檔立卡貧困人群,落實貧困職教畢業生就業創業幫扶政策,建立貧困畢業生信息庫,實行“一對一”動態管理和服務,優先推送就業崗位,加強創業指導和培訓。建立保障職業教育專業建設的機制,專業建設以社會需求為中心、以辦學質量為核心、以就業保障為關鍵,切實保障職教扶貧落到實處。
對我國涌現的職教扶貧經驗進行理論分析與學理化分析和闡釋,是推動職教扶貧走向深入的重要條件。在推動學術凝練過程中,要科學認識我國職教扶貧治理框架特征,既要從已經建立的脫貧攻堅實踐框架中發現職教扶貧的制度基礎與動力來源,又要牢牢把握我國各項工作推進的基本路線,即“黨的領導”與“人民主體”。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發現我國職教扶貧的根本特質,凸顯制度與文化基因。同時,要在常規學術話語的基礎上,尋求面向我國職教扶貧實踐的理論突破。在全方位了解世界職教扶貧理論的基礎上,通過對我國的道路、制度、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入理解與研究,形成解釋我國職教扶貧經驗的理論創新,為國際學術理論界貢獻中國智慧。
以往我國職教扶貧經驗在國際上影響有限,其中一個很大原因就是我國研究者的理論總結和學術表達不足。因此,以高品質的學術成果促進中國職教扶貧經驗國際化,啟發其他國家推動形成以人力資本積累為中心的扶貧戰略,是研究者的重要任務。具體說來,一是要將中國職教扶貧行動放在全球貧困治理的語境中來理解。作為全球貧困治理的一部分,我國“脫貧攻堅、精準扶貧”戰略在全球范圍內獨樹一幟。二是從人類命運共同體視角來理解中國職教扶貧經驗。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不僅關注本民族的偉大復興,更關注人類社會的共同進步,輸出中國在改進民生、脫貧攻堅等方面的成功經驗,將為世界上其他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在推動反貧困事業、改進人力資本積累、促進教育扶貧等方面提供重要啟示。三是要將我國職教扶貧行動經驗話語融入國際學術規范,注重在國際化學術平臺集中展示,以學術成果彰顯中國制度優勢,促進中國經驗國際化。(唐智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