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教育部陸續頒布了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語文、歷史等10門公共基礎課的課程標準,填補了我國中等職業教育長期以來有教學大綱無課程標準的空白。從教學大綱到課程標準,并非簡單的概念變化,其蘊含的核心理念,以及教育觀、課程觀、質量觀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理解其內涵及意義是新課程標準落地實施的關鍵所在。
首先,教育觀從學科本位走向學生發展。
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具體內容及要求來看,公共基礎課程占整個課程體系課時總量的三分之一,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承載著中等職業教育的基礎性功能。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標準是教學大綱的升級版,是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
教學大綱是根據教學計劃以綱要的形式規定一門課程的教學內容。而課程標準則強調“課程是賦予學習者的學習經驗的總體”,是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更廣闊的社會文化視野落實到具體課程內容及其學習標準的完整體系。如果說教學大綱是從教師“教”的視角,對教師教學內容和要求作出規范化的規定,那么課程標準則是從學生“學”的視角出發,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的課程學習與未來發展,對學生如何掌握課程內容及學習過程作出了詳細描述,并規定與其發展相適應的多元化、成長型的評價要求。
在新課程標準中,特別提出了一個新概念——學科素養,明確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立足于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德技兼修的高素質一線勞動者。新課程標準的三個模塊,即基礎模塊、職業模塊和拓展模塊,既有機銜接義務教育,兼顧高中相應課程標準,又面向未來職業需求,為學生升學和發展奠定扎實人文基礎和綜合素養。
其次,課程觀從學科思維邁向系統思維。
盡管10門公共基礎課程標準分批陸續推出,但可以明顯看到,其最具顛覆性的變化是,公共基礎課程的整體性規劃與設計。新課程標準強調各門課程之間的課程理解,倡導走出單一的學科知識體系,在關注本學科知識與素養的同時,更多關注學科與學科、學科與專業、學科與職業、學科與生活等之間的融合關系,具有鮮明的大課程觀,突出課程的跨界性和融合性特征。
在大課程觀的指引下,公共基礎課程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融入學科課程體系,以學科素養為主軸設計課程結構和內容,讓核心素養在各科課程中有了落腳點。各學科之間既相互獨立,又彼此聯系、相互支持,同時注入職業道德、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等教育內容,實現公共基礎課程“課程思政”的價值功能,彰顯職業教育特色。
不僅如此,學科內部的課程結構也突出了課程設計的系統思維。以語文學科為例,3個模塊15個專題,將工具性的知識、方法與人文性的思維、審美統一于學科核心素養的框架中。從縱向看,15個專題的教學,規劃了中職生3年的語文學習成長路線,以語言理解與運用為主線統籌各專題,在語言的輸入、內化與輸出的過程中,逐步實現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形成文學的審美發現與鑒賞能力,并進階到文化的傳承與參與,最終實現語文核心素養的養成。
再者,質量觀從規范教學轉向提升質量。
公共基礎課程標準作為職業教育標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專業標準、人才培養方案等構成了職業教育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了職業教育現代化治理體系,是引領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
公共基礎課程標準著眼于學生發展,把中職學生的學業質量標準劃分為兩級水平,水平一是學生學習該課程后應達到的合格要求,水平二是學生學習該課程后應達到的高職院校分類考試要求,即明確了畢業標準和升學標準,為學生的就業、升學及其生涯發展提供必要的質量保障。
同時,公共基礎課程標準為質量監測與研究、教學診斷與改進提供了標準,也為一線教師的教學實施提供了依據,可以不斷引領和深化職業教育的“三教”改革,為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復合型、應用型和成長型技術技能人才助力。(洪彬彬 梁甘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