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推進,尤其是中非經貿博覽會長期落戶湖南,湖南與非洲的交往與合作更加頻繁,湘非經貿合作成果豐碩。今年1-6月,湖南對非進出口額18.3億美元,同比增長10.4%,位列全國第八、中部省份第一。
長期以來,湖南職業教育堅持主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為湖南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撐。近3年,湖南職業教育緊密對接全省“四大區域板塊”,基本完成了專業結構調整,實現了對全省優勢特色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的全覆蓋、全對接,同時注重對非職教交流合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我省高職院校累計為非洲技術人員開展培訓超1萬人次,其中湖南外貿職業學院舉辦人力資源開發境內項目86期、境外項目2期、境外技術合作項目2期,為37個非洲國家培訓各類人才3771人次。
今年9月,中國(湖南)自貿試驗區獲批,湖南迎來了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大好契機。湖南職業教育應主動融入自貿試驗區尤其是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建設,堅持走內涵發展、創新發展道路,全面提升服務中非經貿合作能力。
完善湖南國際化職業教育標準體系
加快改造、完善湖南省國際化職業教育標準體系,使其適應國際市場需要、非洲本土化人才培養需求,對于促進湖南職業教育更好服務中非經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為此,應健全相關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技能考核標準,開發出與標準相配套的教學資源,并在非洲各國落地實施,進而探索將已經試點成熟的“1+X”技能等級證書標準體系進行本土化適應性改造與推廣,充分發揮標準體系在非洲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中的基礎性作用;同時借助中非經貿合作平臺建立中非經貿合作職業教育產教聯盟,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由用人單位和職業院校共同建立標準研發中心、組建研發團隊,加強對非洲各國產業用人需求及供給側現狀的調查研究,廓清不同地區的差異性,分層次、分類型制定并實施職業教育標準。
整合湖南職業教育國際化辦學優勢資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綜合國力明顯上升,以此為基礎,我國職業教育辦學水平不斷上升,對外吸引力也隨之增強。湖南作為教育大省,在職業教育治理體系建設、職業教育標準體系建設、產教融合、國際化辦學等方面特色鮮明、亮點紛呈,其中中非合作辦學、援外培訓、“魯班工坊”學員遍布非洲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基于此,湖南應整合職業教育國際化辦學優勢資源,以更好助推中非經貿發展:一是以研究會、聯盟、協會等形式組建中非雙方政府、行業、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組織機構,搭建職業教育國際交流合作平臺;二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在優勢專業對接、特色課程定制、教師科研合作、學生聯合培養、資格證書報考培訓等方面進行優質資源整合與共享;三是探索拓展可復制、可推廣的職業教育中非合作辦學模式,發揮職業教育在促進中非人文交流和非洲經濟發展、產業升級中的先導性、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凸顯湖南職業教育國際化辦學特色,形成湖南職業教育國際化辦學品牌優勢。
對接中非經貿合作需要,強化湖南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
湖南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礦產品開采與深加工等領域有著獨特優勢,非常契合非洲各國需要。近年來,非洲已成為眾多湖南企業投資貿易的首選之地,一批湖南優勢企業走進非洲。目前非洲技能人才培訓存在國際化程度不高、實操培訓不足等問題,石油、制造業、信息技術等行業急需人才。湖南職業教育應緊緊依托湖南布局非洲的優勢產業,根據非洲產業發展、中非經貿合作人才需求,加強基礎能力建設。
一是提升職業院校國際化合作辦學的項目承接能力。目前湖南高校僅有非洲留學生一千多人,應持續擴大非洲來湘留學生規模,并主動承接、帶動非洲本土化人才的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二是提升職業教育對非洲本土化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各高職院校應加強與走進非洲中企的合作,分類制定、實施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和培訓標準,大力開展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三是加強職業院校“國際化教學團隊”建設,加強國際交流、開拓國際視野,提高職業教育國際化創新能力。
推進湖南職業院校對非洲本土文化研究
加強非洲文化研究,尋找中非合作的共同點、契合點,是順利推進我省職業教育教學標準國際化適應性改造、提升湖南省職業教育國際化服務能力的重要保障。
為此,湖南省職業院校應主動與非洲各國高校或教育機構接洽、交流,借鑒湖南高校在非洲開辦孔子學院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創新援外培訓、境外辦學、“魯班工坊”等合作項目,并將其作為開展非洲本土文化研究的載體;二是以調查總結走進非洲的100余家大型湘企的成功模式、管理經驗、發展思路為重點,豐富對非洲本土文化的研究途徑;三是對非洲國家政治、經濟、歷史、文化、教育等方面進行系統研究,探尋非洲產業發展方向,分析產業發展對職業教育的潛在影響和需求,進而及時創新我省職業教育理念、模式、內容。(余偉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