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雙高”專業群建設的商科類專業群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思考的研究背景
(一)研究背景
2015年10月19日,教育部印發《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引導專科高等職業院校集中力量辦好適合當地需要的特色優勢專業(群)。2019年4月2日,教育部聯合財政部出臺《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以下簡稱“雙高計劃”),提出要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展,具有中國特色和世界水平的高職學校和專業群,帶動職業教育持續深化改革,強化內涵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2019年5月30日,32個省級行政區(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推薦的“雙高計劃”名單全部出爐,共推薦公示高職高專院校230所,453個高水平專業群。
(二)商科類專業群建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對傳統商業既帶來前所未有的生存與發展壓力,又提供了巨大的轉型創新發展動力與技術支撐;對新興商業則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時機和廣闊空間;對商貿流通業則提出了傳統與現代、線下與線上、實體與虛擬整合互動發展的新課題。數字化轉型將是一場涉及企業文化、組織流程、商業模式和人員能力的蛻變。從“移動互聯時代”跨越到 “智能時代”,數字技術不僅推進著各產業的更迭,也為勞動力市場帶來了顛覆性的改變;因此,對于高職院校商科類專業而言,如何基于專業群開展符合行業產業需求的人才培養尤為關鍵和重要。
二、商科類專業群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思考
(一)打造“鑄魂工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1.探索思政育人規律,創新思政課程。結合國家和教育部對思政課程的要求,遵循思政工作的新規律和新方法,構建思政課與專業課同向同行育人體系。德育教育“三面齊走”(學校、社會、家庭),德技全覆蓋,紅色教育基地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探索思政教育更多創新的方式方法。
2.深挖課程思政元素,開發教學資源。在各個專業特有的行業專業背景下,探索其蘊藏的思政元素,結合課程思政的要求和方向,重新設計教學內容,開發課件、教材、在線精品課程等資源,增強文化自信,打造一體化思政資源庫與專業知識庫。
3.發揮第二課堂引領作用,優化實踐形式。選取素質課和專業課進行“課程思政”試點,優化校外思政教育資源,通過產教融合等途徑生成更多“課程思政”成果。打造思想鑄魂、技能壓身、德才兼備,具有工匠精神的新商科人才。
(二)實施“五線貫通”人才培養模式,知行合一、德技并修
實施“五線貫通”人才培養模式,即創新勞動教育體系、打造卓越工匠工坊、構建“五維一體”模式、培育特色商業文化和推進現代學徒制的五線貫通體系,實現知行合一、德技并修的人才培養體系(圖1)。
2.依托卓越工匠工坊,傳承工匠精神,培育匠人匠心。培育和傳承工匠精神,引導學生養成嚴謹專注、敬業專業、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優秀品質。從學生和教師層面,弘揚和打造匠心文化,建成卓越工匠工坊、大師工作室和職業核心素養訓練平臺,定期選評“卓越工匠”,通過“學徒拜師儀式”“匠人講堂”“商科論壇”等主題活動,形成“卓越工匠”精神。
3.構建“五維一體”模式,強化創業教育,優化創新能力。面向二年級學生,組建“創新創業精英班”,實施項目化教學,構建輿論引導、專業支持、模式探討、落地幫扶、動態跟蹤五維一體的創新創業訓練模式,培養學生勇創新和敢創業,提高創新創業能力。探索建立創業學院,夯實創業教育。
4.培植特色商科文化,形成文化軟實力,展示精神風貌。以傳統商業文化為根基,融入新商業文化,發展面向學生、面向社會、面向新時代的特色新商科文化,繼續完善商業知識與各專業的課程融合,使商科文化成為學校人才培養和發展的重要引擎,打造特色校園文化育人品牌。
5.推進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示范引領,促校企雙元育人。現代學徒制在所有專業中探索試行,優化“通用技能+專項技能+綜合能力+創新能力”四位一體的培養路徑,校企共建教學標準、實訓項目、任務教學及效果評價,積極推進校企雙主體育人的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
(三)構建“三階遞進”學訓一體課程體系,強化技能培養
1.構建“三階遞進”課程教學和實踐教學體系,助職業技能提升。打破專業群專業界限,構建“一級通用、二級分立、三級互選”的三階遞進課程體系(圖2);構建“崗位認知—專項任務實訓—崗位實戰”三階遞進的實踐教學體系;采取工學交替培養方式,創設職場化教學要素,推動“交替式、職場化”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改革。
2.構建三級職業技能競賽機制,以賽促核心技能。構建“校賽—區賽—國賽”三階遞進的職業技能競賽機制,將競賽項目和技能標準要求融入專業教學過程中,實現“校賽常態化、區賽爭第一、國賽奪桂冠”的競賽理念,做到以賽促學、以賽促改、以賽促訓、以賽強技。
3.促進校政行企共同參與教學,共建標準保質量。充分利用各商科所在的行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功能和作用,聯合企業行業共同進行人才培養探索,研究相關的教學、課程、實習、實訓等標準,建設教學資源庫,共同開發課程教材、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在線精品課程等,并形成系列成果。
(四)建設“特色學院平臺”,工學結合育訓人才
1.建設特色產業學院,探索混合所有制辦學。深化校企雙主體育人,建立特色產業學院,探索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改革。一是建設以現代學徒制培養和集團化辦學為主要特色的“產業學院”;二是建設具有企業經營特點,以混合所有制為主要特征的“互聯網+商學院”,為推動區域互聯網商業經濟增添動力。
2.打造智慧商科產教融合平臺,實現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智慧商科產教融合平臺是一個集商業社會環境下的公司、運營實訓、智慧教學、“雙創”教學于一體的綜合性實訓平臺,打破專業堡壘,促進了專業融通。引入綜合性的商業企業,在全方位現代商業社會環境中,學生可以通過不同職業崗位工作和實踐,提高職業素養和意識,提升對崗位的認知能力和執行能力。
(五)推進“1+X”證書制度試點,拓寬人才持續成長通道
1.實施“1+X”證書試點,探索建設“學分銀行”。明確專業(群)所對應的相關技能證書,通過分析證書培訓要求,與人才培養方案相結合,職業標準與專業教學標準進行銜接,對課程和教學內容做適當的調整和改革。建設“學分銀行”,建立個人學習賬號,實現學習成果的認定、積累和轉換。支持學生根據證書等級和類別免修部分課程,在完成規定內容學習后依法依規取得學歷證書,促進書證融通。考證通過率達90%以上。
2.參與證書標準開發,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組織商科類教師對證書和崗位標準進行研究,積極配合相關企業和單位對證書和標準的開發建設工作,體現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和新要求,并將標準融入教育教學中。與全國各相關行業協會合作,深挖專業優勢和技能培訓基礎,創造條件成為證書授權培訓點、企業聯合推進試點,開發相關職業標準,在上級部門監督下開展證書培訓或者鑒定工作。
3.推進中高本“七個銜接”,實行分類教學管理。通過機制的建立和人才培養方案的設置,探索中職、高職、本科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工學比例、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教學資源配置的銜接,促進技術技能型人才系統化培養。(高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