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0職業教育與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論壇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下,縣域經濟成為推動國內大循環的一個重要因子和著力點。職業教育作為最貼近產業、地方經濟的教育類型,與縣域經濟水乳交融。新時期,職業教育如何擔當新使命、實現新作為?
面對這一時代命題,近日,由浙江省中華職業教育社主辦、開化縣委縣政府承辦的2020職業教育與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論壇在開化舉行。職教專家、職校校長、企業家代表等230余名嘉賓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新時代職業教育如何賦能縣域經濟。
鄉村振興,縣域職業教育要當“主角”
郡縣治,天下安。我國以縣級為主的小城市占城市總量的85%,生活著約10.27億人口,占全國總人口74%。在新的發展格局下,縣域成為擴大內需、增加就業、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領域。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要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然而,一個現實的困境是,隨著城鎮化的推進,我國農村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一些地區出現“空巢化”“老齡化”現象。廣袤的鄉土,如何激活發展基因,真正走向共同富裕?
擘畫的美好圖景變成生動現實,需要人力資源的有力支撐。“隨著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要利用好職業教育資源,吸引、發掘、培養和使用人才,更好地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使縣域職業教育成為鄉村振興的‘主角’。”論壇中,與會嘉賓發出共同的聲音。
“鄉村振興是發展縣域經濟的著力點,也是職業教育服務縣域經濟的切入點,農業機械化、農村電子商務、鄉愁產業、美麗鄉村建設等都對地方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職業院校應做鄉村振興的‘拓荒者’,激活人才‘一池春水’。”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特聘教授、杭州錢江特聘專家楊農說。
“職業教育的基礎在縣域,比較優勢也在縣域,職業教育要實現改革發展,縣域是重要的突破口。”中華職業教育社黨組成員、《教育與職業》雜志社社長劉華說道,“浙江作為‘三地一窗口’,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近年來,浙江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率在97%以上,中職就業率在92%以上,全省372所職業院校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服務支撐。”
省政協副主席、省職教社主任陳小平對此深表認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在人,縣域職業教育在鄉村振興中大有可為。職業教育可以通過全日制教育培養各類應用型人才,也可以借助資源優勢開展職業培訓,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有針對性的技術技能人才。”
陳小平認為,縣域職業教育要發揮智庫功能,圍繞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積極建言獻策,參與縣域發展戰略、產業規劃以及相關政策的制定;發揮引資引智平臺功能,通過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和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合作等,產生人才集聚效應,形成人才高地,為縣域招商引資提供平臺。
扎根地方,職業教育要與縣域經濟同頻共振
距離開化縣城不遠的根緣特色小鎮如今已成為開化生態旅游的引爆點,每年有近200萬國內外游客慕名而來,一大批根雕工匠和關聯企業在小鎮落戶,年產值超15億元。走進小鎮的創作廠房,幾名職校生正在一絲不茍地雕刻作品。“完成一個小根雕作品,需要3天左右時間,而想要學成出師,至少需要跟著師傅學習5年以上。”一位學生這樣說道。
開化縣人民政府副縣長齊正蘭介紹,小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人才培養機制。開化縣唯一的中職學校——開化縣職業教育中心專門開出根藝專業,通過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小鎮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職業教育要服務區域發展,一定要跳出教育看教育,緊緊跟上產業發展步伐,隨著經濟方式的轉變而‘動’,跟著產業的調整升級而‘走’,圍繞企業技能人才需求而‘轉’。”
此次論壇活動的一項重要議程是參觀考察職業教育實訓基地——根緣小鎮。職業教育與縣域經濟如何共生共存?開化職業教育用行動給出了答案,也給與會嘉賓提供了思路。
“最好的教室在企業,最好的實訓在車間,最好的教師是師傅。”陳小平說道,“職業教育與縣域經濟具有天然的緊密聯系,職業教育要把準縣域經濟脈動,與縣域特色產業、支柱產業深度融合,優化縣域職業教育布局,為縣域發展提供數量足、質量優的技能型人才隊伍。”
論壇中,永康市職業技術學校校長王鐘寶分享了學校在服務縣域經濟中的辦學經驗。在永康經濟從“小五金”向“大五金”轉變、從“浪潮經濟”向“總部經濟”轉型的區域環境下,當地企業迫切希望招到能操作、能設計、能創新、能協作的高技能人才。身處其中的永康職技校敏銳地察覺到這一市場需求,開始為企業量身定制“永康技工”。學校主動對接企業轉型升級新需求,與35家規模以上五金企業在基地建設、人才定制、技術研發等方面簽訂深度合作協議,統籌“產學研”,打造“共同體”。在王鐘寶看來,職業院校只有抓住時代機遇,探索一條與產業同頻共振之路,才能真正賦能縣域經濟。
寧波市職業教育學會會長沈劍光尤其指出,縣域經濟與職業教育的融合程度可以重點考量幾個維度,如畢業生的本地就業率和創業率,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和地方產業的匹配度,校企合作中企業對職業院校的滿意度等。
面向未來,打造縣域職教的現代化樣本
“不能用30年前的專業教學方案,培養10年后的技術技能人才。”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方展畫的一席話使得與會嘉賓陷入了沉思。他呼吁,職業院校要發起一場“破墻運動”,實現“自我革命”,生產方式的智能化和產業形態的數字化,迫切要求職業院校基于“智能化”的背景重新設計專業的課程結構,根據“機器換人”的新情況、新要求重新厘定專業核心技能。
未來的職業教育如何引領縣域產業變革?論壇中,浙江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哈佛大學訪問學者黃先海提供了另一條思路。他指出,在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下,浙江縣域要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積極打造優勢產業,創造要素和環境優勢,培育資源配置能力優勢。
區域的聯動發展,無疑對縣域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楊農指出,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縣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產業發展機遇。縣域職業教育在強調類型的同時要走出類型,以“走親戚”的合作伙伴關系和城市職業院校、高職院校、規模企業聯手,實現資源互通。
而這也是此次論壇要達成的共識。當天的論壇還有一項重要議程,就是舉行結對幫扶及中高職合作簽約儀式。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浙江旅游職業學院、杭州市中策職業學校分別與開化縣職業教育中心簽訂合作協議。同時,論壇倡議:各級黨委政府、行業企業、職業院校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提升新時代職業教育現代化水平,推動職業教育與縣域經濟發展深度融合、共生共榮,積極助力我省“重要窗口”建設。(胡夢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