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鹽縣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緊扣縣委、縣政府關于高水平建設“三優海鹽”和高質量建設美麗城鎮的工作要求,以深化學習型美麗城鎮建設為著力點,積極推動社區教育融入社會治理,不斷滿足各類學習者個性化終身化學習需求,在社區教育實踐中取得顯著成效。
一、深化“三個建設”,夯實社區教育發展基礎
一是三級網絡建設。突出社區教育學院的龍頭地位與紐帶作用,加強對社區教育三級網絡發展的統籌與指導。增進成員單位的溝通合作,進一步完善聯絡員制度。在縣教育局統籌指導下,浙江老年開放大學海鹽學院指導9鎮(街道)老年教育教學點工作,編織好覆蓋城鄉的老年教育網絡。目前,武原街道、秦山街道、望海街道等教學點的老年教育工作推展得有聲有色。二是師資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市社區教育名師工作室(共3個)、縣級名師工作室(1個)示范引領作用,實施市、縣兩級工作室聯動推進,通過專家引領、定期研討、考察學習、展示交流等主要舉措,積極探索“名師帶教、共同提升”的師資培養途徑。三是信息化建設。以“兩網一報一微信”為社區教育宣傳主陣地,及時傳達社區教育信息,大力倡導終身學習。著力加強海鹽社區教育微信公眾號建設,打造數字化學習資源庫,建設了涵蓋青少年、老年等各類人群的視頻教學資源500多個,為廣大市民時時、處處學習提供了便捷豐富的課程資源。
二、聚焦“三個重點”,培育社區教育發展亮點
一是加快老年開放大學建設。緊扣積極老齡化形勢要求,主動作為,克服場地、師資等客觀因素,保持辦學規模有序擴大。開設太極拳、舞蹈、聲樂、書法、國畫、智能手機等13個課程班(兩年制)。每學期召開老年教育管理研討會,提升辦學質量;制定《老年學員規則》、《班主任工作制度》等優化管理;通過“三好學員”“優秀教師”評選等,激發老年人學習積極性。二是做實做精社會培訓工作。學院社會培訓工作切實做到以穩定為中心,以規范為核心,以質量為重心。基于1+9城鄉聯動機制的獨特優勢及聯盟化“抱團取暖”合作培訓理念,2019年全年共開設培訓班104個,共培訓學員達10844人,培訓人次達到78755人次,并有6016名學員取得了以職業上崗證書為主的各類證書,培訓班級、培訓人數均創下歷史高點。三是穩健推動社區教育進農村文化禮堂。海鹽縣社區教育進文化禮堂工作自2019年5月啟動以來,立足地方、注重設計,深化合作、整合資源,切實以農村文化禮堂為教育新陣地,著力“六個強化”,即強化組織領導、強化合作意識、強化隊伍建設、強化大局意識、強化宣傳意識、強化考核評估,充分發揮社區教育網絡的教育培訓功能,并取得階段性成效。目前,全縣有農村文化禮堂93所,已基本實現該項工作的“全覆蓋”。
三、推進“三項研究”,豐富社區教育發展內涵
一是加強理論研究。注重以論文、課題等多樣化形式提煉實踐成果。論文《新居民驛站:社區教育融入社會治理的海鹽“標本”》《街道社區學校項目建設策略研究》分獲全省社區教育論文評比一、三等獎。論文《五大板塊撬動社區教育特色發展的海鹽實踐》獲市職教論文評比二等獎。二是提升課程研究。不斷重視社區教育特色課程的開發與建設,通過城鄉聯動、項目推進與現場指導等方式著力提升課程建設的質量。全省第四批“一地一品”特色學習資源建設項目《海鹽滾燈》順利通過驗收,并以視頻課程形式展現建設成果。《老年人合力參加運動》獲得第五屆NERC杯全國優秀微課程評選“優秀獎”。市級立項課程《杜瓜種植》《錢家祠堂文化》等5門均已順利結題,成果顯著。編印海鹽縣社區教育讀本——《鹽邑訪“名”》等專集。各鎮、街道還推出《樂烘焙 樂生活》(武原街道)、《杜瓜種植》(元通街道)等接地氣的社區教育讀本,推廣社區教育成果。三是做實項目研究。堅持以項目管理的形式推進社區教育工作,把實驗項目作為全面深化社區教育工作的突破點和新動力。積極發動與指導各鎮(街道)開展實驗項目研究,《海鹽1+9老年開放教育共同體的構建與運行》(縣社區教育學院)、《基于核心素養理論下老年教育的研究與實踐》(秦山街道)、《依托農村文化禮堂,大力推進老年開放教育的實踐與研究》(于城鎮)《通元鎮構建老年教育“立德公益小課堂”的實踐與研究》、《元通“養教融合”老年教育模式的構建與運行》等11個市級實驗項目穩步推進已進入成果驗收階段,點面結合、分層推進的項目布局,有力推動海鹽縣社區教育的區域特色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