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羊實踐項目為例
一、案例背景
在當今5G、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如何準確了解新時代中老百姓的學習需求,如何擴大社區教育資源的有效供給,如何更好的線上線下結合開展社區教育活動等是社區教育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青羊區作為首批“全國數字化學習先行區”,近年來不斷探索著促進社區教育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尋找構建區域教育新生態的最佳路徑。在此基礎上,青羊區在近三年中開展了“基于互聯網技術的教育需求和多元主體參與方式”的項目實踐,試圖以“互聯網+”的方式進一步了解新時代市民對社區教育的需求,創新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教育的方式,從而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多樣,有針對性的社區教育服務,貼近居民需求,滿足市民對新時代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進而提高市民對社區教育的參與感,認同感、獲得感,助力區域教育新生態的建設,促進區域社區治理。
二、實踐目標
我們嘗試通過項目的實施,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多途徑的了解居民需求,增強了解居民需求的廣度和深度。通過需求反饋,利用信息化手段,創新社區教育載體,并有針對性的豐富社區教育內容,拓展社區教育參與主體,使各社區教育參與主體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更好的服務于居民,從而助力社區教育新生態的建設。
三、實踐內容
在具體實踐中,我們選擇了五類的參加對象:
(1)參與社區教育課程或活動的居民;
(2)參與社區教育課程或活動的市民學習群體;
(3)區域內的其他居民和市民群團;
(4)區-街-居-院落四級社區教育機構(青羊區社區教育與青少年服務中心、街道社區教育學校、社區教育工作站、院落鄰里中心、樓宇學習站);
(5)市民校園體驗中心、社會學習中心以及第三方服務機構等區域社會組織及企事業單位。
實踐內容主要包括:
1、多途徑了解居民需求。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微信、QQ、青羊“愛學網”、“班豆網”等互聯網在線學習平臺,“學在青羊”手機APP等信息化途徑與實地走訪調研相結合,通過微信、視頻、電話、實地調研等方式多途徑在全區內發放青羊社區教育調查問卷和調查訪談,從而較為真實、充分的了解新時代居民對社區教育的需求和評價。
2、以“互聯網+”的方式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多樣,有針對性的社區教育服務,實現“學習在身邊,課堂在指尖”。利用數字化手段,創新打造“青羊學習地圖”、四川省首個原創社區教育APP“學在青羊”等學習平臺,豐富學習途徑。通過APP、微信公眾號、班級群、教師群等不斷更新學習信息,并在社區、院落、學校張貼課程海報,活動安排表。同時結合區域中區-街-居-院落四級社區教育陣地,實現全區79個社區的公益課程全覆蓋,流動課堂按需定制,微課程、視頻課程、數字圖書教材及時更新。在“青羊學習月”“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等系列活動上,學習平臺、APP與現場活動同步更新,讓市民實時了解活動情況,通過線上線下交流相結合,獲得更強參與感。除此之外,居民還可以通過學習平臺、APP、微信、社區教育機構等多種渠道隨時參與到民間達人、社區老師、市民游學等活動中。我們以“互聯網+”的方式打造有青羊色彩的立體式學習網絡,及時地為居民提供線上線下、靈活便捷、多形式多內容的學習支持服務,充分滿足居民不斷增長的教育、學習需求,以及居民對社區的參與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3.建立多元主體的社區教育發展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與實體發展方式相結合,培育社區教育多元參與主體,將基層社區教育機構、市民學習團體、市民校園學習體驗中心(區域內中小學校)、社會學習中心(區域內社會組織及企事業單位)等各類社區教育資源整合起來,優秀師資、優質課程、多彩活動等通過線下線上多途徑及時地流通分享,讓市民享受更佳的學習體驗,也通過各大網絡平臺讓市民有更多的展示、交流平臺,實現區域內社區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各類社區教育參與主體服務力不斷提高,從而助力區域社區發展治理。
四、主要組織實施階段
1. 立項階段
(1)組織相關人員并邀請專家共同論證“基于互聯網技術需求調查,培育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教育”的項目方案,并提出修改、完善意見。
(2)成立領導小組,由青羊區社區教育與青少年服務中心主任和書記親自擔任組長,街道社區負責人、市民校園學習體驗中心(中小學校)負責人、社會學習中心(社會組織及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等組成,負責項目的組織協調、管理推進等。
(3)成立研究小組,由項目研究人員、數字化專業技術人員及受邀專家教授組成,為項目提供業務指導、數據分析等。
(4)成立項目小組,由青羊區社區教育與青少年服務中心人員、街道社區專職工作人員以及市民學群代表、中小學校代表、社會學習中心代表和普通市民等共同組成,完成調查、項目實施和績效評估。
2. 組織實施階段
(1)結合線上線下新途徑,調查訪談
前期,我們在全區選擇14個點位(包含街道社區、市民學習群體、中小學校)等進行線上線下的調查訪談,初步了解現階段社區教育需求狀況,形成反饋意見,為進一步完善有青羊特色的數字化學習網絡,培育社區教育多元參與主體做準備。
在實踐中后期,我們充分利微信、QQ、青羊“愛學網”、“班豆網”等互聯網在線學習平臺,“學在青羊”手機APP等信息化途徑,結合實地走訪,在全區發放青羊社區教育調查問卷,先后定點選擇了27個點位開展了調查訪談,并發放問卷(其中涉及全區11個街道,包括社區16個,學群6個、學校5個)發放問卷3000份,回收有效問卷2884份,有效回收率為96.1%。并通過微信、視頻、電話、實地調研等方式在全區內進行青羊社區教育的調查訪談,受訪人數200余人。通過居民真實的需求反饋,進一步完善青羊線上線下社區教育服務網絡,豐富學習形式和內容。
(2)創建“青羊學習地圖”、“學在青羊”APP等平臺,豐富終身學習網絡
在前期調查意見反饋后,我們繪制了數字化“青羊學習地圖”,就是基于市民位置的移動學習地圖,將全區各類市民學習點與微信平臺、地圖的結合起來,為市民提供“大眾點評”式的學習菜單?;凇扒嘌驅W習地圖”的成功發布使用,結合區域居民實際需求,我們進一步研發了四川省首個原創社區教育APP“學在青羊”。經過不斷調整測試,“學在青羊”APP包括了在線課堂、線下課程、活動課程、學習場館、咨詢與書籍、學習成果、教師風采、教師申請等功能,并接入了全區各類社區教育資源,進行實時更新?!扒嘌驅W習地圖”與“學在青羊”APP進一步補充完善了青羊社區教育線上線下立體式學習網絡。
(3)培育社區教育多元參與主體
長期以來,青羊區提供社區教育服務的主要參與主體是區-街-居社區教育機構,即區級社區教育與青少年服務中心,和覆蓋全區的街道社區教育學校、社區教育工作站,它們已經遠不能滿足市民日益增加的學習需求和高漲的學習熱情。因此,在此基礎上,我們進一步開拓社區教育陣地,建立了院落鄰里中心、樓宇學習室。結合區域中區-街-居-院落四級社區教育陣地,將公益課程覆蓋到全區79個社區,進一步提高了基層社區教育機構的服務能力。
同時,我們還設立了培育計劃,通過組建指導團隊,創設學習環境,專項項目資金扶持,搭建廣闊的發展平臺等方式,將市民學習團體、市民校園學習體驗中心(區域內中小學校)、社會學習中心(區域內社會組織及企事業單位)等培育成共同提供優質社區教育服務的參與主體。期間,項目組實施了多個“微項目”,有針對性的為市民學習團體、市民校園學習體驗中心、社會學習中心提供差異化的培育方案。針對社區教育教師定期開展定期進行專題調研、專題培訓、專題交流,建立各類網絡交流群,隨時進行網絡指導、交流學習,并提供網絡課程甚至網絡直播課程,促進各參與主體的教育教學水平的提升、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習內涵的豐富和專業技能的提高。
我們組建了通過微信、微博、“青羊學習地圖”、“學在青羊”APP等的網絡平臺將社區教育多元參與主體的社區教育資源及時、有效的整合起來提供給市民,也通過社區教育多元參與主體為市民提供更多更廣的展示、交流平臺和渠道。
3、評價驗收階段
我們設計了青羊社區教育滿意度調查表,通過線下渠道以及微信、QQ、青羊“愛學網”、“學在青羊”手機APP等線上途徑,向參與的市民發放并回收。同時,形成了《青羊區“精品社區教育工作站”建設考評標準》、《市民學習群體培育指南》、《市民校園學習體驗中心建設標準》、《社會學習中心評估標準》、《青羊區公益課程管理辦法》、《青羊社區教育教師遴選制度》、《青羊社區教育名師工作室建設標準》、《網絡學習資源管理辦法》以及各類表彰獎勵制度。并組織行業專家、資深社區教育工作者、市民代表等共同進行考核評估,并反饋意見建議。
五、實施情況與效果
(1)調查參與情況。我們以近年成都市統計局人口統計資料為基礎,對選中的社區根據統計人口數進行樣本數配額,最后以此為基礎發放問卷,入戶調查。先后定點選擇了27個點位開展了調查訪談,并發放問卷(其中涉及全區11個街道,包括社區16個,學群6個、學校5個)發放問卷3000份,回收有效問卷2884份,有效回收率為96.1%。
從調查對象的基本人口學特征來看,性別上,男性占22.02%,女性占77.98%。從年齡結構看,18歲及其以下的人數占總人數的2.41%,19至54歲占74.07%,55至69歲占20.86%,70歲及其以上占2.66%。各年齡階段均有分布,且有效突出了19至54歲之間的有效社會勞動力主體,并且是社區教育參與對象的主體。從文化程度看,初中及以下者占9.98%,高中(中專)占24.92%,本科、大專占61.79%,研究生及以上者占3.31%。
(2)社區教育服務參與情況。近3年來,通過“互聯網+”的線上線下多種形式的社區教育支持服務,接受社區教育服務人群更加廣泛,市民參與到社區教育的更加便捷,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交流、互動。
近3年來基層社區教育機構,即區-街-居-院落四級社區教育服務機構,為市民提供了公益課程共1000余門,流動課堂送教活動400余次,包括但不限于家庭烘焙、陽臺菜園、紅酒咖啡品鑒、旅游英語、美妝與服飾搭配、中國香文化等課程,直接服務人次達16600余人次。“青羊學習月”、“終身學習活動周”“雛鷹行動”等社區教育活動近萬次,約120000余人次參與。
市民學習群體在近3年中,培育了能為市民提供課程活動服務的30余個,活動參與43000人次,更是作為社區院落骨干、志愿者,參與到區域社區治理中。
19個市民校園學習體驗中心每年為市民開設“好瓷勝玉”、川劇賞析、燈謎、剪紙等公益課程118門,3年共計354門,服務市民約6500人次。
22個社會學習中心,近3年活動、講座開展場次約1584次,惠及市民80000余人次。
經過項目實施,青羊社區教育緊跟時代發展,不斷整合各方資源,拓展了社區教育參與途徑,創新了社區教育方式,優化了“互聯網+”立體式學習網絡,營造了良好的社區教育區域生態,打造了無縫隙的青羊終身學習體系,使區域社區教育綜合服務能力更上一層樓,全面呈現出青羊社區教育的新局面,市民知曉率、參與感、認同感有了明顯上升,較好的滿足了市民在新時代下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讓“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成為青羊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從而構建更具新時代特色的社區教育體系。
對比近年來成都市社區教育滿意度調查報告統計數據,可以看到青羊社區教育情況各項數據有了明顯提高。
通過調查可知,85.5%的居民對區一級機構青羊社區教育與青少年服務中心、街道社區教育學校、社區教育工作站參與社區教育持積極評價,給與了肯定。對學習群體、中小學校參與社區教育的情況調查中,持正向肯定態度的居民分別占總人數的86.26%、75.33%,整體來看居民較為認可學習群體作為主體參與社區教育。
在對居民是否喜愛參與社區教育活動的調查中,98.44%的居民對社區教育活動都較為熱情或有意向參與。通過調查數據可知,絕大部分居民對社區教育活動較為喜愛,參與的積極性也較高,表明了居民對社區教育活動較為滿意。
在社區教育對社區治理的作用調查中,71.16%的居民認為社區教育提高了居民的素養及社區整體文化建設,說明社區教育對提升居民個人能力和素養,創建和諧的社區文化環境起了正面作用。65.7%的居民認為社區教育提升了居民參與社區管理的意識和能力,說明社區教育培養了居民對社區公共事務的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能力。65.5%的居民認為社區教育改善了鄰里關系、促進了居民團結,說明社區教育改善了居民的人際關系,提升了居民對社區的情感認同與歸屬感,增強了社區居民的社區意識。47.34%的居民認為社區教育促進了社區治安與環境改善,說明社區教育為創建和諧、文明、穩定的社區環境做出了重要貢獻??傮w而言,社區教育從提升居民個人素養、改善人際關系、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等方面促進了社區治理。
在居民對青羊社區教育認可評價調查中,98.09%的居民對青羊區社區教育感到滿意或持正向認可態度,說明居民對現階段青羊社區教育的評價較高。
六、思考與評價
1、“互聯網+”社區教育實踐項目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人口居住及文化教育的改革發展,社區教育已經成為我國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社區治理的重要力量。黨的十九大四中全會指出“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在2017年正式施行的《成都市社區教育促進條例》中亦提出“社區教育是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
成都市青羊社區教育與青少年服務中心實施的《基于互聯網技術需求調查,培育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教育》的實踐項目是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終身學習需求和對美好生活強烈向往的新時期,在社會治理的構架下,堅持黨的領導,基于市民實際,不斷整合各方資源,拓展了社區教育參與途徑,創新了社區教育方式,優化了“互聯網+”立體式學習網絡,營造了良好的社區教育區域生態,提高了社區教育綜合服務能力,充分滿足居民不斷增長的教育、學習需求,以及居民對社區的參與感、獲得感和幸福感,呈現出青羊社區教育的新局面,構建了更具新時代特色的社區教育體系。為青羊社區教育如何從根本上找到一種“接地氣”又“跟潮流”的終身學習抓手和切實可行載體,突破當前社區教育發展瓶頸,建構符合新時代下社區教育的發展模式提出了一些較有價值的經驗和啟示,具有較強的前瞻性和針對性,推動社區教育的發展。
2、實踐過程真實扎實,方法使用合理,科學性、規范性較強。
項目目標明確,堅持從市民實際出發,從問題出發,貼近時代,貼近市民生活,將重心放在“在‘互聯網+’的基礎上,培育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教育,打造新時代下社區教育發展新模式”。調查研究(含訪談)扎實有效,結論可靠、可信,借此把準了當下社區教育問題的關鍵癥結和可行的實踐路徑。實證、考察、參與和反思確保了工作的科學性有效性,工作則實踐檢驗并析出了成功的培育策略,研究與工作相結合的行動研究痕跡明顯。項目的組織、管理規范,專家、行政管理人員、項目實踐人員三結合,建立健全了項目實踐網絡,管理嚴密、實踐扎實有序。
3、實踐成果豐富,具有鮮明的實用性和一定的創新性
通過實踐,我們提出的社區教育多元主體培育理念、價值取向、工作思路、工作原則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并注重將平面式社區教育學習網絡向“互聯網+”立體式學習網絡轉化,形成了固化的、穩定的常態運行機制,具有較強的應用性。
在此基礎上,我們形成了“互聯網+”的社區教育調研方式;形成了培育多元主體的社區教育發展模式,針對不同社區教育參與主體,形成了組建指導團隊,創設學習環境,創新信息化教育載體,“微項目”打造,專項項目資金扶持,搭建發展平臺等一些有效的培育方式和手段;對項目實踐結果形成了進行多方式的評價,形成了《青羊區“精品社區教育工作站”建設考評標準》、《市民學習群體培育指南》、《市民校園學習體驗中心建設標準》、《社會學習中心評估標準》、《青羊區公益課程管理辦法》、《青羊社區教育教師遴選制度》、《青羊社區教育名師工作室建設標準》《網絡學習資源管理辦法》以及各類表彰獎勵制度等系列物化成果,并探索了一些有效的市民參與社區教育、社區建設的方式和途徑,為社區治理主體培育和使用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值得推廣。
4、實踐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力,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
在多元主體的參與下,市民的熱情參與下,實踐效果顯著。社區教育參與人群不斷擴大,學習方式多樣化,為各層次各群體的市民提供了更為豐富和適合的教育服務,市民終身學習能力持續提升,學習成果豐富,區域社區教育綜合服務能力有了顯著提高,進一步滿足了各類人群的終身學習需求,打造了無縫隙的青羊終身學習體系,營造了良好的社區教育區域生態環境,全面呈現出更具新時代特色的青羊社區教育的新局面,得到了市民的廣泛好評。同時,社區關系更加緊密,以學習為核心的社區服務功能初顯,在促進社區治理和塑造城市文化品牌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期間,項目成果和工作經驗都曾在有關媒體和會議上作了報道和交流。其中‘市民自主學習群體’服務功能的拓展”榮獲成都市及全國的“終身學習品牌項目”,“社區少年宮”入選《四川重大改革試點典型案例》,社區“思源堂”被評為成都市“終身學習品牌項目”,“美麗社區、同創共享”獲青羊十大最暖人心民生事件 “網絡人氣獎”,同時也在NERC杯全國社區教育優秀微課程評選、“天府大講堂”活動、“最成都”微課大賽、成都市“能者為師—尋找社區好教師”等活動中獲得優秀組織獎。每年涌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百姓學習之星”和“社區好老師”,實踐工作及效果得到市民和同仁的高度評價。
探索“互聯網+社區教育”服務方式是“構建服務全民的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我們深知這只是起點,“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探索社區教育實踐發展,建設青羊社區教育新生態,我們一直在路上。(柏恒 陳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