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業具有最接地氣的民生屬性和社會屬性,教育事業的發展是否能滿足人民群眾對教育的美好追求,是體現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重要指標。當下,受制于社會轉型帶來的沖擊和影響,各種教育意見、觀點的摩擦甚至對立,已成為教育無法回避且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要積極構建主流媒體教育新聞輿論場,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不斷優化教育輿論環境,確保教育宣傳文化陣地更好地傳播主流聲音。
溫州正處于深化教育改革的轉型期,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發揮主流媒體教育新聞輿論場的正能量,為高質量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高水平打造教育現代化強市提供強大的輿論支持。因而,新時期構建教育宣傳新格局,溫州探索了以下策略與方法:
一、強化平臺建設,彰顯教育輿論引導權威性
溫州市教育局辦公室作為溫州教育對外宣傳的窗口,近年來全面落實“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構建了為溫州教育中心工作服務的新聞宣傳機制,建立了市教育局各條線宣傳報道制度和市縣(區)教育局、高校通訊員聯系制度,鞏固了新媒體時代傳統主流媒體信息源與采訪權優勢。
一是以溫州教育網為主陣地,全力打造以“溫州教育發布”官方微信、“溫州微教育”官方微博為龍頭的教育政務新媒體綜合平臺。二是建立“教育新聞信息發布平臺”微信群,每月發布《溫州教育宣傳重點》及日常重大教育政策、教育動態信息,與20余家在溫州的主流媒體教育線記者保持順暢聯系,策劃宣傳重大教育選題。如2019年9月召開的“全市教育大會暨第35個教師節慶祝大會”,聯合溫州日報社從5月開始策劃8個版的《人民教育·溫州答卷》特刊;聯合其他在溫州的主流媒體陸續報道溫州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教育公平所取得的成績,系列文章紀實性強,注重數據與案例,可信度高,營造了良好的教育輿論氛圍。再如圍繞“踐行高尚師德 潛心立德樹人”,從2019年1月開始到9月10日教師節前夕,連續報道近年來溫州教師隊伍涌現的先進典型,僅主流媒體專題宣傳報道的優秀教師就有60余人。這樣全方位、多形式的教育宣傳報道,凝聚了溫州教育發展正能量,擴大了溫州教育的影響力和美譽度,彰顯了主流媒體在教育輿論引導上的比較優勢,占領了教育輿論引導的制高點。
二、強化內容建設,提升教育主流輿論傳播力
主流媒體工作者具有較強的新聞專業素養,依托他們采寫的新聞作品,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有氣質,公眾想看、愛看、愿看,也可以讓黨和政府的聲音直抵人心、溫暖人心、鼓舞人心、凝聚人心。
溫州市教育局辦公室以“教育環溫行”新聞采風活動為項目化載體,邀請主流媒體深入溫州鄉村學校,聚焦教育綜合改革新進展、教師隊伍建設新舉措、教育均衡發展新成果、智慧教育工程推進新成效等重點工作,以宏觀政策統領基層實踐,以一線故事印證全局改革。2019年的“教育環溫行”,記者們累計寫出既有思想理論高度又有鮮活人物事件的好作品153篇。主流媒體采寫的稿件經學校微信公眾號再次傳播,大力宣傳了溫州打造的家門口好學校,堅定了師生和家長對學校未來發展的信心。尤其是對樂清市智仁鄉小學、樂清市北白象鎮茗西學校等“小而優”鄉村學校的宣傳推介,讓受眾看到了溫州教育在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中所做出的努力。在宣傳教育改革發展的成效中,“故事”是傳播的最佳載體。如瑞安教師孫有新連續19年為800名學生過生日的事跡,從策劃到宣傳,溫州優秀教師的新時代師德新風尚最后展現在了全國媒體的平臺上。
三、強化方式建設,打造教育主流輿論影響力
長期以來,地方主流媒體經常采取程式化的報道方式,或者是一些空洞、冰冷、旁觀式的報道,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而傳播的本質就是對話,傳播的最終目標不只是思想、主張,而是與受眾產生互動、交流。因此,傳播只有在對話中才能達到效果的最大化。基于對話理論,教育主流輿論的傳播要從獨白式的宣傳根本性地轉變到對話式交流,尊重受眾的主體地位,注重對受眾的分眾化研究,強調傳受雙方多交互的傳播模式。
在教育改革發展進程中,面對復雜的社會心理和社會輿情,溫州市教育局緊密聯系溫州主流媒體,用創新的方法進行主題宣傳,注重挖掘重大題材與普通人之間的關聯,做到大主題找到小切口,新視角深挖掘,努力提高教育主流輿論的影響力。在選題上,注重把教育中心工作轉化為群眾關注的熱點、亮點,盡量從群眾關心和感興趣的角度去捕捉信息、選取題材、尋找教育、提煉主題;在采寫表達上,把龐大而整體的教育重點工作,轉化為具體事件、具體人物、標志性的實物、看得見的變化、摸得著的事例。這樣增強了教育主流輿論場的吸引力、感染力,更好地引導輿論。如聯合溫州日報社推出的“教育力量”溫州教育改革與發展系列報道,從辦學水平、辦學規模、師資隊伍、基礎設施、教育管理、教學質量等方面,通過新舊校舍的對比、標志性事件的采寫、數據圖表的動態呈現,連續報道了溫州教育實現的劃時代巨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再如教育領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宣傳,從招生報名、學費繳納、學歷證明打印等受眾身邊的瑣碎事、平凡事、麻煩事著手,使教育新聞全面地服務于受眾并得到了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夏雯雯 溫州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