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下午,北侖區大碶社區教育學院在靈巖社區分院組織召開新一次刺繡課程建設編寫研討會。大碶社區教育學院校長王財定、教師傅春燕,靈山書院校長方繼奕、主任賀丹與靈繡坊負責人董佩珍等參加研討會。
研討會上,教師俞國榮針對社區教育特色課程讀本《穿針引線 繡美生活》的初稿進行簡單介紹,并提出教材讀本的外觀、版本大小等問題需要修改。對此,會上人員積極討論,就讀本題目的字體、頁腳上面的頁碼、初稿里面的圖片、前言不夠詳細、每張圖片下面最好要有注釋等問題進行討論和研究,最終讀本的題目改為《靈繡》。同時,董佩珍還提出作品的呈現要結合傳承的因素,因地制宜,將傳承與現代結合打造出一張靚麗的地域文化名片。社區教育課程建設編寫是一項長期、持續的工作。目前初稿基本的框架已經定型,結合靈繡坊的實際,如何組織和實施相對應的課程都是后續需要持續研究的問題。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刺繡承載著厚重的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是中國農耕文化的產物、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具有華夏文明特色的傳統工藝之一。基于此,北侖區大碶街道靈巖社區從社情出發,通過挖掘、傳承、弘揚優秀的刺繡非遺文化,提出“傳承刺繡民間非遺文化,構建社區美好家園”的科學理念,并于2018年6月15日在社區專門建立“靈繡坊”體驗基地。
靈繡坊教師團隊由社區14位酷愛刺繡的婦女組成,年齡大都在50-70歲之間。作為社區刺繡非遺文化的傳承人,她們從一針一線這種精細的手工勞作中,以刺繡自己的語言文化,傳達并保留先人的思想、情感以及地方的民俗文化。為拓展刺繡非遺文化,從2018年9月開始,社區在轄區內的學校開設刺繡課堂。繡娘們每逢周一、周三為青少年開設刺繡課教學,從“穿針”“打結”到一針一針地繡,培養學生做事認真、一絲不茍。
為更好地傳承刺繡這一非遺項目,學習刺繡這一集實用與審美于一體的傳統技藝,北侖區大碶社區教育學院聯合靈巖社區、靈山書院,以靈巖女紅董佩珍刺繡工藝為代表作口述,特編寫這本面向初學者的刺繡教材《靈繡》,開創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刺繡文化課程,面向全體老、青、幼居民,介紹刺繡的一些基本知識和針法。這本教材內容貼近居民、青少年的生活與學習,分為三大塊:知識篇、實踐篇和作品欣賞篇。教材編寫力求體現知識性、教育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實踐篇中采用了詳細的過程插圖步驟,通俗易懂、方便入門,通過“學一學、做一做”,進一步掌握針法關鍵點。
為使這本教材在社區教育課程建設上有所應用,擴大傳承力度,該學院還開發了4集基礎刺繡系列微課程,與本教材配套,包括工具的介紹、12種刺繡針法、具體操作過程以及刺繡作品欣賞四部分內容。(方艷麗 孫夏輝)